近期,針對證監會的問責之聲越來越多,有點類似對制度層面進行討伐。這背后,是業界終于下定決心挑戰權威,還是監管層受到了更高級別的壓力,又或是預示中國股市結構將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股市牽涉太多利益方,趨勢往往無法簡單預測,但就近期新股發行的狀況來看,證監會確實放慢了IPO的速度。
IPO制度取舍之爭 從過去沿用的IPO制度來看 ,一共有三種:審批制、核準制、注冊制。其中,審批制最大的缺點就是受政府主導,想給誰就給誰,無法讓上市的資源充分配置,容易產生腐敗。目前國際上的主要經濟體新股發行普遍采用注冊制,可見注冊制才是最符合市場需求的股市制度,但是中國目前仍然采用核準制。 長期投資股市的股民很奇怪為什么中國股市制度并沒有和國際接軌,其實改革的苗頭幾年前曾出現過。2008年,證監會主席就提出要“推動融資審批由核準制改注冊制”;2013年,中央決定“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2015年年底,國務院決定兩年內施行股票發行注冊制。 注冊制的邏輯非常簡單,需要上市的企業,只要在規定上交的各項材料中達到指標,即可獲得上市資質。相比審批制的層層行政干預,注冊制明顯更加符合市場化的上市流程,并且更有利于具備優良資質的企業合規上市。 但是目前國內核準制的取締卻困難重重,原因只有一個,股市沒能擺脫行政化手段的干預。嘉豐瑞德資本集團私人財富中心總經理陳真表示,在現有的市場體制下,尤其在IPO環節,哪家公司有資格上市、何時上市、定價多高,全部由發審委來審定。在并購重組、定向增發與退市等環節,也都是證監會說了算。如此明顯的市場干預,完全有悖于正常的市場規則。 另外這幾年來的IPO大躍進,讓股市的風險變得非常嚴峻,因為中國市場上優質并且具備上升潛力的股票越來越少了。背后的原因,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公司上市后的業績曲線。
新股發行速度導致股市泡沫橫行 2016年11月開始,新股發行的節奏又開始加快。11月核發51家,2017年開始新股發行以每周10只的速度發行,截止2018年初,已經有199家企業拿到了IPO批文。 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間,發審委共審核擬IPO企業89家次,月均為22.3家次,其中2、3月為2016年審核提速以來發審委月度審核擬IPO企業數量的最小值。這個速度,相信已經讓很多境外投資機構感到不可思議。 嘉豐瑞德資本集團私人財富中心總經理陳真表示,可以對比一組數據,美國股市是注冊制,一年的IPO才150家,中國股市是核準制,一年的IPO高達500家,這是有悖常理的。 另外還堆積著一個風險,央行現在每年超過GDP增速5%以上的印鈔速度,這些錢將會堆置在存量的股票上,使泡沫越來越大。可以說,中國股市之所以容易暴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在泡沫上玩游戲。 股市進入調整期該如何投資 一般正常情況下,一家企業的市盈率越大,股票越貴。然而現在很多所謂的上市企業,其盈利模式本身就有問題,甚至靠資本的運作彌補經營上的虧損。這對于二級市場的中小投資者來說,會構成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損失。而相關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問題,監管層幾乎從來沒有內部究責。 要改變目前的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新股發行由核準制轉向注冊制,讓更多優質的股票上市,讓股市的價格回歸到正常水平。同時嚴格落實監管和退市制度,優勝劣汰是基本的市場規律。發達國家的市場每年有200多家公司退市,而中國20多年還不到80家退市。這背后,有多少“人情往來”不言而喻。
中國股市的根源性問題由來已久,“虛假繁榮”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峻。昨日,上證綜指再度考驗3300點,前期熱門股如保險、地產、食品飲料、消費電子等均遭到拋壓。對于二級市場的中小投資者來說,由于信息披露和退市制度尚未完善,牛短熊長的局面依然會持續很久,投資風險依然是難以跨過去的坎。 面對震蕩不已的A股市場,嘉豐瑞德資本集團私人財富中心總經理陳真表示,注冊制延期兩年,說明未來兩年是股市的調整期,各類不符合資質的上市企業將面臨退市問題,股市中的不確定因素將會越來越多。持有投資理財需求的個人投資者不妨轉投基金,并且根據市場變化調整投資重點,甚至運用逆向操作的方法找到更多投資機會。 專業投資理財機構才能夠在市場的風起云涌中游刃有余,建議機構或個人投資者通過專業機構進行咨詢,借助專業機構獲取寶貴的投資經驗,獲取穩定收益的同時贏取高額投資回報。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