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讓孩子光腳這個話題一直很受家長關注。 今年四月底育兒達人大J小D回國時,去了江蘇省婦幼給早產父母們做了一次公益講座。那天有一對老人帶著一個小女孩過來,和大J小D說孫女1歲后開始會走,已經大半年過去了走路總是摔。父母白天上班,讓老人帶著孩子給大J小D看看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是有問題。 大J小D了解到女孩并沒有肌張力異常,那天看了女孩走路的步態,也檢查了女孩穿的鞋子,大J小D給的建議是,鞋子不合格,需要買新的,另外多創造條件讓孩子光腳走路,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光腳有助于保持平衡 孩子剛剛會走路后,家長最大的擔心就是老摔。其實“摔”這件事是學習走路的必經之路,經過一段時間就不會那么容易摔了。但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已經學會走路很久了,卻還是更容易被絆倒,感覺平衡性就是比普通人差。 這個追溯原因,很有可能是學步期的問題。每個人的腳底分布著超過20萬個末梢神經,和手一樣,腳部觸覺也是需要開發的,需要去接觸不同材質、不同軟硬的物體,來刺激它的觸覺。也許你會問,手的觸覺要開發我明白,為什么腳也要開發呢? 因此看似簡單的走路行為,其實是腳掌通過接觸地表面,傳輸信號給大腦,大腦接收到信號后會對路況作出及時反應和調節,這對于剛剛開始學習走路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如果在孩子學走路初期,選擇的鞋子不合格,特別是鞋底很厚很硬,其實就是切斷了信號輸入,剝奪了鍛煉平衡性的機會,長期以往就更容易出現平衡性差的情況。 光腳有助于良好的走路體態 大J小D建議一開始學步時盡量光腳走,寶寶會更加容易抬頭挺胸,形成良好的走姿,可以更好的健康成長,而且也會走得更加協調。因為光腳走路,腳掌的末梢神經可以直接感受地面,直接接收到地面傳來的壓力,也能更好地感知地面高低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而如果這時讓孩子穿著鞋子走路,那么這些感受就會受到阻隔,而本來走路還不穩的孩子,又無法靠雙腳感知地面變化,自然出于“自保”而會經常低頭看地面,不利于健康成長。而學步期的走路體態一旦形成,即使之后走路穩當了,低頭走路的壞習慣也許就建立了。 市面上說的穿學步鞋有利于學走路,對嗎? 大J小D表示“學步鞋”這個名稱本身就是不嚴謹的,所謂的學步鞋并不能幫助孩子更早學會走路,更加嚴格來說就是一段鞋,也就是孩子開始穿的第一雙鞋,這也更符合健康成長的要求。 小D的運動康復師也好、兒科醫生也好,當年都是反復和大J強調,鞋子主要功能是保護作用,學步鞋不是為了學習走路,只是保護寶寶的腳在外不受傷害而已。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孩子學步階段多創造機會光腳走路,是更有利于學會走路的。 這一點對于像小D這樣運動延誤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當年小D的大運動康復師是下了死命令的,小D需要等到會走路了才能穿鞋。這里會走路的定義,不是指學步期,是指小D要自己獨立行走,沒有踮腳,手臂自然下垂,可以持續走上一段路。換句話說,就是寶寶和我們大人一樣走路的情況下才讓穿鞋。 即使等小D會走路了,她還會建議要時不時讓小D光腳在草地、地毯上、木頭地板上這樣不同材質的地面走路,光腳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平衡看待,不走極端 大J小D表示盡管了解到了光腳的益處,但還是需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多創造條件讓孩子光腳,讓孩子健康成長,但并不等同于任何時候都需要讓孩子光腳。 回到鞋子的本質是保護作用,當我們需要呵護孩子幼嫩雙腳時,當然需要穿鞋。比如很臟的街道、比如夏天大太陽暴曬下滾燙的游樂場地面,這時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就是有必要的。 當然天氣變冷時,給孩子穿襪子穿鞋子也是很有必要的。但這里需要提醒大家學會正確判斷孩子冷熱。 夏天玩沙玩水的機會多,也是讓孩子雙手雙腳進行感官開發的好機會 雖然我們這一代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當年你不也是這樣被養大的,哪有這些”,但大J小D仍然覺得,被養大和養的更好,這當中隔著的就是科學知識的更新。 育兒導師大J因為帶著小D康復了快三年,自己形成了一定的“條件反射”,有時走在路上看到很多成人的步態都是有問題的。大J希望家長們用開放的心態,與時俱進地采納一些科學育兒觀。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