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資產配置真的如此重要嗎?如果你投資失敗了,只有一個原因——沒有進行資產配置。 為什么要做資產配置? 美國經濟學家馬科維次曾做過一個研究,他將近30年以來美國各地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進行了統計,通過大量的數據對比和計算分析,他得出一個結論:在所有接受研究的參與投資人中,有90%的人以投資失敗而告終,僅僅只剩10%的投資者幸運地“存活”下來。而這10%的人就是做了資產配置。 此外,也有相關研究表明,投資收益中的85%-95%是來自資產配置,受證券選擇、時機選擇等因素影響比較小。
為什么其他因素影響會如此之小呢?原因就在于資產分配分散了投資風險,減少了投資組合的波動性,使資產組合的收益趨于穩定,不會出現一損俱損的情況。小嘉舉個簡單的例子:100萬的資產,60萬在股票上,30萬投資房地產,10萬放在基金中,假設最近遇到股市連連下跌,股票損失20萬,但是房產方面卻早已翻番,那就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彌補在股票上的虧損。 根據胡潤百富榜的調查顯示,曾經存款和不動產投資是中國富豪(千萬資產以上級別的高凈值人士)最主要的投資理財方式。但是現在,伴隨著各種不同的風險——房價下行,儲蓄利率走低,越來越多的富豪漸漸把資產分配往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開始把資金投入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以增加收益,確保資產得以保值,甚至增值。 資產配置就是分散投資嗎? 上面提到將100萬進行資產配置,分別投資在股票、房地產和基金中,但這就是分散投資嗎?當然不是,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座金字塔圖很直觀的展現出分散投資的幾個方面,然而真正的資產配置,涉及到的卻是右邊的分配數值,只有將資產按照比例合理進行分配,才能說是把風險降低,如果只是憑借自己的喜好,隨意分散投資,根本無法起到降低投資風險的作用。 嘉豐瑞德資深理財師表示,我們打個簡單的比方,大家都會做菜,為什么有的人做菜好吃,有的人難吃,這其中的醬油、鹽、味精、糖等配料的比例要拿捏的準,才能做出美味佳肴,資產配置亦是同樣的道理。 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在談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前,我們先來確定一下自己是哪一種風險偏好。 根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來分,可分為:非常進取型、溫和進取型、中庸穩健型、溫和保守型、非常保守型五種。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那資產配置的方式當然會不一樣。大家經常見到的資產配置比例有如下三種,請根據實際情況對號入座。 第一、532型 這種資產配置比例適用于絕大多數人,除去上述非常進取型的投資者外,其余四種類型的投資者皆適用,尤其是45歲以上的人士。 可以將50%的資產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產品中,其中,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國債等的分配比例也是有講究的。 一般來說,活期存款要留足個人六個月的月支出為限;定存和國債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安排;30%的以各種投資基金和各類債券來安排,股市的投資最好不要超過20%。 這種配比方式其特點是穩健,收益也相對較好。缺陷是對于追求較高收益的人來說,收益還是不能讓他們滿意的。 第二、433型 同足球賽中的陣型一樣,這種資產配置比例一般適用于進取型的投資者,年齡段為30歲以下年輕人或投資經驗豐富的人及風險偏好人士。 40%的資產將投資于安全穩定的收益類產品中;30%的資產投資于中等風險和收益的各類基金、債券,剩下的30%則用于股市、期貨、樓市等高收益、高風險的投資中。 也就是說這種比例需要投資者本人直接參與投資,可充分滿足其追求高收益和成就感的心理,特點是風險適中,收益率較高。 第三、442型 這種比例,相較于上述兩個比例追求的是平衡性,既不會太過于保守,也不會過于激進。適用于中庸穩健型人群,年齡段可在35-45左右。 但是這種比例有一個難點,就在于中層的40%的具體該如何安排,在中等性風險里可多投入一點,風險較高的投資不要超過15%為好,在經濟不明朗時可變為5-3-2,在經濟形勢好時可變為4-3-3,具體可根據投資者自身及實際情況來分配。 最后嘉豐瑞德資深理財師提醒投資者:想要讓自己的家庭資產收益獲得最大化,一定要衡量好資金的配置,把握好風險的比例,假如投資者在投資選擇及風險把控方面如缺少經驗和理論支持,可選擇專業的投資機構進行資產配置指導。嘉豐瑞德將在9月開展關于如何合理地進行資產配置、識別金融騙局等方面的知識分享會,現場將有專業人士進行面對面的答疑解惑,掃除您一切投資所憂!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