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美貿易戰至今的5個多月里,股市行情一片飄綠、人民幣迅速貶值、國內經濟指數一直呈通脹態勢、投資增速下降、銀行的不良貸款快速上升、P2P群體性爆雷,金融市場面臨嚴重的信心問題。而由中美貿易戰引起的股市震蕩下行,監管趨嚴后的債務違約事件上升似乎成為了今年的經濟主旋律。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監管機構大刀闊斧出清非標機構,投資人親眼目睹大量網貸平臺一夜倒臺,聯璧等大型投資機構負責人被捕。這些金融亂象嚴重影響了市場的信心,對于投資人來說,最需要的是一個安全并且能夠保障基本利益的投資環境,尤其是如今資管新規下達后市場打破剛性兌付,未來權益型投資的比重會逐年上升,而投資的安全性也將愈發重要。
嘉豐瑞德理財家學院資深講師李磊先生表示,剛性兌付從某種角度來說只是中國國情的產物。因為中國擁有全世界第一位的儲蓄率,而高儲蓄的國家出于資金安全的需求都普遍厭惡風險。因此各大機構在設計投資產品架構時難免會為保值保本的理財產品預留市場空間。一方面,用以吸引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申購,另一方面,作為理財組合的一部分,能夠為產品組合增添多元化結構豐富投資者的配置選擇。 然而,這樣的理財制度設計一方面會弱化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另一方面對于表內表外資金的安全性而言存在一定隱患,也容易造成資金池等問題。并且,一些良性運作的機構由于不如“龐氏”機構那樣有足夠的資金加大對于剛兌產品的投入,反而容易失去投資者從而遭到市場的淘汰。 因此,此次資管新規重磅出擊免除剛兌的市場制度,對于投資者和各大資管機構而言,都是一次歷史性事件。雖然,短期內會對投資者構成投資信心衰退,但長期而言,對于非標領域的整頓是為市場重新拾回信心的舉措,同時也是真正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是關鍵。
嘉豐瑞德理財家學院資深講師李磊先生表示,今年國內的宏觀經濟形勢穩中偏緊,4月份頒布的資管新規對市場的幾大問題給予明確調整。然而,債務違約率增加以及企業融資嚴峻的形勢倒逼資管新規調整細則,7月出臺的理財新規延續去杠桿化的大背景,但是在細則上更為細節化、平民化,對于金融機構以及股票市場構成了不少積極影響。
考慮到近期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因素,理財新規在細則上相較資管新規放松了監管預期,同時緩解了非標和委外的壓力。對于各大投資理財機構來說,未來做大規模和利潤不僅僅在于提升收益水平,更需要在產品線規劃、大類資產配置、風險管理、投研能力建設等方面做好基本功。在客戶需求挖掘、客戶營銷體驗等方面做好延伸服務,取得多方面、多維度的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