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財經頻道(記者:許順喜)報道,他是一位書法界的“怪才”,多年來研習書法如癡如醉,最終走上了職業的書法道路;他是一位書法界的評論家,曾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是一位畫家,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作,但簡單幾筆的水墨卻能在宣紙上彰顯出中國水墨畫的風采;這個人就是中國當代書法領域里被譽為“草書狂客”的李徐靈。
藝術中,草書被稱為最高階段。同時,也是很多書法家不愿意或不敢獵涉的險境。在當代書法領域里為數不多并有成就的草書書法家中,李徐靈便是其中的一位。
記者和李徐靈先生相識已有五年之久,初識與北京的太廟,那時的他在中國書畫界已略有名氣,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他帶著淵博的知識走向了深圳。多年來,一直想親自采訪他藝術發展的成就,可是他始終以低調的口吻婉言拒絕!于是我們經常在手機信息和博客中交談。近日,由于深圳有其它活動需要報道,我在深圳和老友相聚,閑暇之余走進了他在深圳工作室。
書法李徐靈,字明修,號步月齋主人。筆名雪卿、逸鶴。祖籍山東,從江蘇徐州來到深圳。平時,他深居簡出,沉浸在對書法藝術傳承方面作整體地探索。《中國書法出路之我見》一文,以鮮明地觀點,詳實有力的論述,探索性地闡明了書法發展的方向及其方法,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視。
“潛心研習四十春,筆翰豈忍染俗塵。散翁遺訓終相伴,笑把浮名讓世人。”這是李徐靈先生自己創作的一首小詩,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書法藝術深邃地理解和精辟地見解。
在當今社會上,很多人熱衷于在成績面前大肆宣揚和無休止炒作,而他總是保持著低調謙虛的作風。當記者問及李徐靈多年鑄就的輝煌時?他說:“一切都是過眼煙云,不值得一提,只是想踏踏實實的研究書畫藝術,我在吳玉如先生案前牽過紙,林散之先生硯邊磨過墨。至今沒有什么成績,有愧恩師的教誨。”雖說他在書法學習過程中,先后得益過多位大師級人物的親授。現如今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績,但依然是那么謙虛。
據記者了解,李徐靈幼年逢“文革”,慈母教誨,臨帖習字。不久,有幸在津門吳玉如案前牽紙。欽佩先生治學嚴謹的態度,頗得習書之理。以定時定量的臨池日課,堅持十數年。八十年代初, 偶得小績,便沾沾自得。師責道:“學書容易,修身亦難。 舍虛而務實,汝必將有成”。吾隨即改之,視先生話為座右銘。
多年來,李徐靈沉心靜修,專心研習。各地訪師問友,求學書之道。先后,得益過魏啟后、沈鵬、謝稚柳、郭紹虞、葛介屏等先生的教誨。爾后,經葛老親薦,有幸在金陵林散之硯邊磨墨。始終遵循先生“不與時人比高低,敢與古人爭雌雄”的親語。以不急不燥之心,專修書藝之事。四十載的學書生涯,雖無大成有愧恩師,亦無浮名玷污師門。時至今日,仍是只知靜心研習,不管書壇風云。偶得榮譽,早已忘而不記。身無彩羽粉飾,心無虛辭而累。
在談及到眾多書法家的藝術成就時,李徐靈先生說:“評價一個好的書法家,就不能不不討論其草書成就。草書寫不好的書法家,就稱不上完整的書法家.這已是古今之定論。草書能夠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一個書法家的功力,自身情趣和志向,審美取向以及綜合素質的重要表志。簡單技術層面的優劣已屬次要。草書太難,要求具備書寫各種書體的能力,寫草書的人可能一生都寫不出來,而只能默默無聞。急功近利的人是學不成的。因此,時下很多人舍它而不為。”
近年來,李徐靈的書法藝術不斷出現質的飛躍。尤其是他的草書的藝術風格,已經形成了他特有的藝術語匯,這是他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加之自身探索而產生的標志,因此,也博得了收藏界同仁的喜愛。
我國著名書法家、國務院辦公廳行政司原副司長王勝利觀看其作品后曾作出這樣的評價:“觀看李徐靈先生作品,首先他用筆精到,頓挫分明,錯落有致。字體長短相配,大小相間。用墨虛實共存,濃淡相調。重、澀、枯、辣、變化萬千,個人特點鮮明。給人以驚蛇入草,龍飛鳳舞,使人震撼。當前寫草書者頗不乏人,而進入狂草者甚少。這首先是狂草書法難以理解,接受者少。對書寫者來說,學習的難度大,不僅寫好楷書、行書不足以盡狂草的基本功,而且甚至寫好一般草書要進入狂草也還要有一個質變的過程。而李徐靈的草書如行云流水般流暢飄逸,氣勢壯觀如有奔騰之勢,筆力、氣勢、神態都非常到位,非常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
李徐靈先生無論是書畫藝術創作還是書畫理論探索,始終是以“身無彩羽粉飾,心無虛辭而累”作為精神境界;始終堅守恩師“不與時人爭高低,敢于古人爭雌雄”的親語。多年來保持著對書畫藝術如癡如狂的追求,對自己的藝術人生和創作更加堅定了信心,并不斷超越自己。這也是他綻放光芒的真實寫照。(記者:許順喜)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