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德震書法篆刻藝術創作中
中國網訊 杳杳冥冥莫問涯,雕蟲篆刻道之華。守中絕學方知奧,抱一無言始見佳。人們或許熟知書圣筆下的翰墨之情,或許了然吳生繪圖的千古佳話,而其中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另一種藝術形式就是彰顯于方寸之間的藝術——篆刻。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記者來到藝峰印社時趙德震老師正精心研究一款閑章,竟沒察覺有人造訪,記者也無意打擾,便在一旁靜心觀看。只見趙老師一手握石,一手執刀,在章坯上丈量幾下,便用刻刀的刀角部位切削石面,刀刀力道十足,刀行之處線條爽利、流暢。沖刀、切刀各種刀法在他手中如戲水游龍,令人應接不暇,一方篆體閑章作品一氣呵成。
“實在不好意思,剛剛在干活了,你們來了我沒有察覺。”抬頭見到記者,趙老師抱歉的說。
在互表情禮之儀后,趙德震老師帶領筆者參觀了他的藝峰印社。趙老師的印社雖不大,但幾個展柜里陳設的琳瑯滿目的石料、印章、和其他收藏品,著實讓記者飽嘗了一頓印章文化的饕餮大餐。
在所有展品里,有一方硬幣一樣薄的雙面印引起了記者的極大興趣。這方印章不同于其他,石料很普通,沒有印紐也沒有華麗的外表,方寸大小,尤其是他們的厚度極薄,就是那么薄還是雙面篆刻。
當記者問到這方印的來由時,趙德震老師笑答:“這方印伴隨我很長時間了,它是我年少時所刻,當時條件差,但是對篆刻很是癡迷,拿了個章坯子,刻完后又不舍得另刻,便刻了磨,磨了刻。這方印原有三寸長,我是用雙面,磨了刻,刻了磨,久而久之便成了現在這般模樣。雖不是什么好的石料,但我一直把它留在身邊,不舍得丟棄,它不僅是我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是我人生道路的座右銘。”
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趙德震老師在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藝術的精神很是感人。
書法篆刻潑云煙,閑情雅趣伴心田
生性隨和的趙德震老師見筆者對翰墨丹青抱有極大的興趣,便引領筆者來到他的創作斗室之中,一張六尺長案,成堆的宣紙和各類書籍已然充斥了整個房間,趙老師說,這便是他的精神殿堂。隨后趙老師向記者講解了書法篆刻的寶貴知識和經驗,并現場講解和演示了書法。
趙老師說:“現在的年輕人,較為浮躁,研習書法時追求行草的行云流水之勢,若寫的好固然是好,但若隨性而為之反而會適得其反,建議打好堅實的基礎,從研習篆、隸、楷做起,學習其中的沉著渾厚之氣。”隨后,趙德震老師執筆定睛,寫下“觀海聽濤”四字,四字古樸渾厚又不乏激情,筆墨力透紙背,時而破濤洶涌,時而詳如鏡面,動靜結合,既有篆書筆法,又有隸書之意,饒有味道。
在與趙老師的長聊中,記者了解到,趙德震老師從年少時便癡迷書法篆刻,師從張俊之,為其金石篆刻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后,孜孜研習書法篆刻,尤其擅長篆、隸、金文,而后經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索創新,終成就自己的書法篆刻風格。
趙老師拉出他之前篆刻的幾大箱子印章向記者介紹,這只是他這些年篆刻的一小部分,這些年具體篆刻了多少方,他自己都沒有統計過,但是好多印章刻好后他多會在一本小冊子里印上一個,然后在下方注上具體的日期和內容。每每翻看這本小冊子,趙老師都會樂在心中。
“字由心生,你用一顆浮躁的心去寫書法,去搞篆刻,那么你得到的不過是一幅工匠之作罷了。以前年少時我總是不斷的研習臨摹古人的作品,但歸根結底沒有自己的東西,而現在我把書法篆刻看做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方式,在受其熏陶的同時,你會慢慢的感受其中氣韻,并結合自己的心境,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在采訪即將結束時,趙德震老師意味深長的對記者說。
記者在采訪結束的路上,腦子里竟浮現趙德震老師手握伴其幾十載的“薄印”,臥于庭前交椅上,舉頭閉目,折扇輕扇的情景。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觀天外云展云舒。正是因為多年來對書法篆刻藝術的執著追求造就了擁有豁達胸懷的趙德震。而他對藝術道路的堅持與寧靜而致遠的品性更佳值得大家學習和發揚。
(圖文 記者 蔡廣銀 吳 冉)

比火機還薄的印章

和本網記者交流

一箱子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