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玉雕大師-鄭劍峰 人物生平 1992年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阮寶光弟子陳明亮,開始從事雕刻行業,后期得中國玉雕大師林學威指導,受益匪淺; 1992--1994年從事象牙雕刻; 1995--1997年從事玉石雕刻; 1998年至今一直從事水晶雕刻; 2005年與玉雕大師柯加樂一起創辦“晶典軒”水晶玉石工作室及展示店。 獲獎經歷 2014年白幽靈水晶作品《白度母》榮獲上海海派“神工獎”評比:銀獎。 ![]() 藝術追夢,刻畫晶品,善美人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當我們還是懵懂的少年時,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讓我們激動不已,猶如剛剛破土而出的嫩芽,用全身心感受著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然而有一天,我突然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后從來沒有丟棄過,從繪畫的功底慢慢衍生到雕刻行業,首先接觸的是玉石雕刻,后來又嘗試了象牙雕刻和水晶雕刻,從此我與水晶雕刻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中找到了創作的樂趣,秉承在水晶上繪畫,打造出精美的水晶雕刻作品,做到“刻畫晶品人生,追求盡善盡美。” 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左眼眼淚所化的多羅菩薩——白度母,藏名音譯卓瑪嘎爾姆,“長壽三尊”之一;又稱為增壽救度佛母,是觀音慈悲的化現,為圣救度佛母的二十一尊化身之一。白度母的額頭有一眼加上雙手與雙腳和臉上共有七眼,所以也稱為七眼佛母。七眼佛母的額頭上那眼是用來觀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凈土,其余六眼是觀望六道眾生,一切眾生凡是被她觀望到的皆可以得到解脫,具有救度八難的威德。
正是由于水晶的純潔無暇,白凈瑩透的特性恰巧與白度母身色潔白的外表以及普諸眾生的德行完美吻合,從而激發了我的靈感,讓我在白度母的題材上創作源源不斷,受益匪淺。 每一尊白度母我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盡善盡美,看那麗質天衣,袒胸露腹,頸掛珠寶瓔珞,頭戴花蔓冠,長發挽髻,面目端莊慈和,右手膝前結施愿印,左手當胸以三寶印捻烏巴拉花,花莖曲蔓至耳際,表示原意幫助人解難,每個細節刻畫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整體形象典雅優美。這不僅僅是人物形象的刻畫,其中代表的深層含義使它賦予了更高的文化價值。
佛家學說,是一種信仰,一種心靈寄托,是人們共同追求與向往的健康、安逸、美好的生活。白度母正如月光般清凈的無垢光明照耀世間,縱然百千萬星宿俱時為聚集,殊勝威光仍然遠超于彼,受到各方眾生的禮敬,可以息滅眾生的病苦、消除、各種病癥,幫修行者去除逆緣、增長壽量、解脫生死輪回。
將佛學思想與藏家文化融入水晶雕刻中,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不同材質雕刻出的感覺是不盡相同的。未經拋光的磨砂面水晶有一種朦朧美,同時也增加了天上佛神們的神秘感;晶瑩剔透的拋光面水晶則是一種明亮純潔之感,代表了佛祖無雜念無欲望的特征。再加之對水晶的拋光與磨砂效果搭配使用,使其富有更多的變化,形成其他玉石不具備的產品效果,打破白水晶顏色單一,層次感不強的瓶頸,讓整幅作品更加立體,變化多樣,豐富有內涵。
我的創作作品大部分為佛祖題材,這與我本人對其佛家學說以及藏族文化的喜愛密切相關,每尊佛祖,如來,都是普諸眾生的化身,它們的存在就是造福于人類,讓世態平安,人們都有一個美好的生活,達到真正的真善美。這與我的美好理想相符,從而有感而發我的人生格言,之后我仍然需要繼續探究,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知識,深入了解藏家佛學文化,力求在水晶雕刻上有新的創新和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