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玉雕大師:蘇志和
人物生平 1992年于著名畫家李耕故里,從師民間老藝人,歷時數年學習傳統木雕技藝; 1994年進入深圳中貿珠寶有限公司學習玉石雕刻,獨具見解,創作獨特,為其藝術造詣打下堅實的基礎; 1998年進入福建福州嘉力公司從事水晶雕刻創作,經不懈努力創作,2005年成立了“蘇家雕水晶創作室”。 獲獎經歷 2009年水晶作品《藥師佛》和《蓮花網目觀音》分別榮獲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和“優秀獎”; 2011年水晶作品《釋迦佛》榮獲中國天然水晶工藝品“百花獎”金獎;
2011年水晶作品《蓮花網目觀音》榮獲中國天然水晶工藝品“百花獎”銀獎。
“映物隨顏色,含空無表里。持來向明月,的皪愁成水。”唐代詩人韋應物曾這樣贊美水晶。古往今來,水晶光潔瑩澈、晶瑩剔透的外表吸引了無數文人雅士為它鐘情。玉雕大師蘇志和先生正是以其敏銳的藝術眼光感受到水晶的獨特魅力,走上了水晶雕刻的創作之路。從此,他卓絕的藝術創作能力與水晶的材質之美融于一體,創作出無數獨具匠心的精美之作,令人贊嘆稱奇。
水晶是佛教七寶之一,是圣潔之物,也是吉祥的象征。佛教中傳說水晶閃現神奇靈光,尊崇其為普度眾生的寶石,用水晶雕刻觀音佛像也正符合這一意義。佛像是蘇志和先生極為擅長的題材,在這一類作品的創作中,他表現出非同尋常的造詣。觀音面部飽滿,神情泰然,鼻梁挺直,眉目凝結正氣,法相莊嚴祥和。作品造型優美傳神、結構嚴謹,不僅是美的簡單形式呈現,更是整個意境的展現。端正穩重的靜穆氣質,處處體現清凈的佛教氛圍。
多年的創作使蘇志和先生對水晶這一材質有了充分的理解,他以精湛細膩的藝術手法發揮出水晶的光影折射的特殊美感,動感奇妙的變幻給觀賞者帶來無窮的想象空間。亮光和亞光的不同拋光手法使作品主體突出,駿馬奔騰的動勢、明珠璀璨的光華得到了充分強調,整體作品層次也錯落有致。這種不同的肌理效果在藝術形象上形成強烈的對比,提升了作品的藝術觀賞價值。
水晶天然形態千變萬化,如何面對水晶這一自然瑰寶因材施藝,創作一件獨具匠心的藝術作品,是每個創作者都需要突破的難題。白水晶質地晶瑩通透,有流暢爽朗之趣。而發晶色澤瑰麗多姿,燦若云霞,可以呈現出變幻多端的光學效應。這兩件發晶作品表面打磨光潔,最大程度上提升透明度,使內部金色發絲得到最完美的展示效果。金色發絲宛如金秋的色彩,又與豐收的主題完美契合,達到了完整統一、自然協調的效果,
水晶質地堅硬,脆性又極高。挖空取料鏤刻出完整鏈條并非易事,與其它材料相比極具難度。創作過程中隨時有崩裂的危險,否則功虧一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兩件鏈瓶作品比例協調,細節精巧,渾然一體的造型宛若天成,不得不讓人由衷稱贊蘇志和先生高超的技藝。 蘇志和先生作品因卓絕的構思和獨特的風格廣受業界認可,獲獎眾多,他也因此被公認為不可多得的業界人才。水晶雕刻作品不僅是瑰麗優美的裝飾品,更是傳承中華文明的使者;蘊藏著天地間的靈秀之氣,流動著文明古國的文化韻味。蘇志和先生的作品既有承自歷代玉雕的古韻風情,又有現代簡約風格的昂揚氣勢,貫古通今之韻吸引眾多觀賞者深思品鑒良久。 作者:蘇志和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