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農民畫家、西部書畫院副院長李翰迪
中國傳媒聯盟 據 西咸新聞網 訊: “青春的帆,駛進新的海域。紅星,這樣奪目;綠色,這般神圣。巴丹吉林沙漠上,又添了一串腳印。生命里,屬于我,一疊嶄新的日歷……”這是采訪農民畫家、西部書畫院副院長李翰迪之前,好友孫永琳給我發的第一個線索,1983年發表在蘭州軍區《戰斗文藝》(雙月刊)雜志上的一首小詩——《我是新兵》。據他介紹,這是李翰迪參軍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89710部隊服役期間創作的文學作品,還向筆者介紹了許多關于他曲折而艱辛的故事,讓人聽之難以忘記。
在這個溫暖的初冬,街道隨處可見金色的落葉。我正向雜志社遞交“追夢者故事訪”系列稿件,思緒不由自主地縈繞李翰迪的幾行詩句,采訪這位追夢者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念頭瞬間蒸發,隨即聯系好友孫永琳一起去采訪這位會寫詩的“寫意馬藝術”農民畫家李翰迪,探訪他執著的藝術追求……
畫馬實非畫馬,畫心、性情、品質,畫積淀、學養,功底……
在好友孫永琳的帶領下,我們前去秦都區釣臺辦王道村李翰迪家采訪,臨街的一棟二層樓房大門橫梁上“李翰迪藝術館”幾個大字映入眼簾,大門緊閉。“李老師藝術館為何大門緊閉?”筆者向好友打聽。“李老師在時間的夾縫中堅守追求藝術的狂傲,以執著和癡迷,肯定在創作寫意馬!”。
等待了大約兩分鐘,一位身形精瘦,衣著樸素的光頭男子熱情問寒問暖,從言談舉止流露出藝術家的特有氣質,迅速打開大門迎接我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采訪的主人公農民畫家、西部書畫院副院長李翰迪。
在通往樓閣的走廊和一樓大廳,滿墻面布滿了一幅幅千姿百態,造型各異的駿馬黑白水墨畫,畫面上的馬或單或雙,無論是獨驥長嘶,還是群馬奔騰,其昂首回頭,或仰天長嘯,立而鬃毛飛揚,奔而生風,一匹匹神駿和壯美的駿馬應運而生,無不神采飛揚,矯健彪悍……
“中國文化博深,國畫又是其精粹,故非易事。國畫畫馬前題是中國畫,絕不可輕言妄為之。畫馬實非畫馬,畫心、性情、品質,畫積淀、學養,功底……”聽著李翰迪的介紹,欣賞這些賦予了充沛生命力的神駿,感受濃郁的藝術氣息。整個墻面,擺滿了李翰迪的作品,欣賞每一件作品都讓人不由地在此流連,駐足觀賞……
李翰迪說:“藝術無止境,我要用生命倒計時計算,珍惜分秒,要把畢生的精力放在中國畫寫意馬藝術上,寫好自己人生的這篇文章……”這是農民畫家的信念。在人生五十年追尋文化的旅途中,當過兵,干過記者,做過車夫,十余年時間以蹬三輪和畫墻體廣告為生,在時間夾縫中堅守追求藝術,以執著和癡迷,在中國寫意畫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揚鬃奮蹄十年研神駿,不折不扣的人生堅守,突破傳統國畫技法,繪就出一幅中國畫“寫意馬藝術”的旖旎風景。
青春歲月服役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基地,生命融入豪邁和堅韌……
“我要感謝5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基地服役的經歷,給我生命融入豪邁和堅韌,這是我人生的驕傲和美好的回憶,我都將終生得益和永感欣慰。”復員29年后的今天,李翰迪回憶難忘的軍營時光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他說,上學期間父母經常給他講“穿皮鞋、戴手表”的公家人生活。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位于荒無人煙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距甘肅省酒泉市280公里。從沙漠中的鼎新軍用機場到發射中心,乘汽車在沙漠公路上再行駛80公里后,就看見酒泉衛星中心像海市蜃樓一般出現在棕色荒原上。1983年11月,19歲的李翰迪揣著父母綠色夢想的期望,在中國人民解放軍89710部隊參軍,到1987年10月復員離開軍營,他曾擔任文書,閱覽室管理員,還兼職從事新聞宣傳工作。
有追求、有夢想才能活得有動力。正是憑著對知識的渴求,在緊張的軍事訓練之余,李翰迪渴求著進步,汲取著知識。因為上學期間對詩歌的眷戀和愛好,業余時間,他積極發揮自己的寫作和基本繪畫特長,積極參與新聞宣傳和櫥窗工作,連續多次評比都排名第一。1984年即參軍第二年,他就被組織接收為黨員。出色的工作,更加增添了他的信心,還不時拿起手中的筆,記錄下軍旅生活的點點滴滴……
1983年,李翰迪創作的詩歌《我是新兵》,發表在蘭州軍區《戰斗文藝》(雙月刊)雜志上;創作的國畫《松鶴圖》獲基地二等獎,長詩《胡楊頌》在甘肅人民廣播電臺播發……
從軍后不后悔,復員也無悔。李翰迪說:“5年軍旅生活的鍛煉,如果沒有從事‘能寫會畫’的工作,沒有當兵那段時間的歷練,也許他這輩子并不會與藝術打交道,雖然沒有實現父母希望他跳出農門的愿望,但堅定了他的價值追求。”
“服役期間,多篇文學和繪畫作品陸續見諸報端,這是他人生的驕傲,更是以后選擇夢想、開始揚帆遠航的起點,軍旅生活這段歷史是我人生的驕傲,更是融入了我的生命人生最美好的回憶。”李翰迪高興地與筆者交流對軍營生活的深深感激和眷戀。
在《文化藝術報》從事內務兼記者的那段時間,采訪著名作家陳忠實……
采訪到動情中,李翰迪熱淚盈眶。生長在農村,提起他的藝術人生,李翰迪滿懷激動地說:“我現在最想見的是生命中遇到的許多良師益友,能從一個農民成長為一名職業畫家,我想當面謝謝老師的精心培養和朋友的大力幫助。”
1987年12月對李翰迪來說,是他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只有23歲的他脫下軍裝,結束了五年的軍旅生活,踏上回家的征程。復員后的他還是一個農民。說起這段經歷,李翰迪很感慨,對于寫作和書畫藝術的追求依然矢志不渝,他開始奔波于書店,買來大量學習書籍,自學研讀;按照農村習俗,他開始張羅準備挑選吉日辦婚姻大事,然后再去創業……
“原陜西省文化廳主辦《文化藝術報》總編輯,著名評論家孫豹隱老師,小通訊得到孫老師的反復修改讓我終身難忘,有棱有角的內務記者經歷,更加堅定了我人生的定位和抉擇。工作期間,編輯金明、劉省吾在寫作及個人生活方面都給予了很大幫助。”
“陜西雅大科技集團董事長郭寶善老師,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給予了許多無私的幫助,剛到報社工作,給了我一個錄音筆,鼓勵我多深入一線,勤采多寫。”
(責任編輯:夢晶)
“著名畫家羅寧老師,鼓勵我想取得書畫藝術中的精神財富,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坐下來,靜下心,畫出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書畫藝術之路。”
“至今刻骨銘心的是,報社期間,我還采訪了中青年作家陳忠實老師,寫過長篇通訊。至今,還保留著陳老師在我作品上的簽名,真想有機會把我給陳老師創作的《白鹿原‘駿’》親手交給他……”……
“那段時間,我割舍不掉骨子里對中國畫藝術的癡迷與執著。”李翰迪一邊做內務記者,工作之余沉浸在文學與書畫藝術的氛圍之中,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學習、臨摹、構思與創作上,不看電視,不逛街,一門心思反復琢磨。
“當時的工資只有40元,很難養家糊口,工作了不到五個月就回家另謀職業了……”
為養家糊口蹬人力三輪磨礪十年,生活的夾縫中,仍割舍不掉骨子里對藝術的癡迷與執著……
眾所周知,從事藝術創作之路是勤奮者之路,而作為農民的李翰迪為人夫、人父,不僅要在生活的夾縫中執著于他的藝術,還要在家庭建設中承擔著料理家務、照顧老人、撫養子女的重任,撐起家庭建設的重擔。
李翰迪深有感觸地談到他遇到的困難,現實生活本身與他追求的繪畫藝術存在矛盾,家庭責任也在與他爭搶時間和空間。為了生存,他先后在西安、戶縣、咸陽等地蹬人力三輪車,掙錢養家糊口。
“每當走出村口,我不由自己眼淚刷刷流下,再苦我也得堅持……”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他仍割舍不掉骨子里對藝術的癡迷與執著,常常在等客戶送人或者拉貨間隙,拿出隨身攜帶的圓珠筆和紙張,堅持畫速寫,或帶一本名家的書畫作品進行臨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年輕的李翰迪,每天凌晨四點起床,規定臨摹或者速寫任務,出門蹬三輪掙錢,褲兜從未少過速寫本。為了把心中的藝術通過自己的筆表達出來,他常常坐在大街樹蔭下速寫自然景觀或者街景……忙了一天,不管回到住處多晚,還要重點學習一些國畫理論知識。
正因為喜歡書畫藝術,李翰迪受朋友邀請,給農村送亡人的棺罩上畫“八仙過海”等圖畫,慢慢地他就熟悉和掌握了油漆畫的技藝。有一次給棺罩上畫畫的現場,時任咸陽市機關幼兒園園長陳明明看上了他的手藝,邀請去給機關幼兒園畫宣傳畫。那天,李翰迪在機關幼兒園的墻壁上畫了一幅活波可愛的娃娃頭,惹得行人駐足觀看,嘖嘖稱贊。恰好全市幼兒園園長正在這里舉辦培訓,接著便是園長們紛紛邀請他去畫畫。從此以后數年,咸陽市區和周邊農村的許多幼兒園的墻壁上,都留下了他的畫作。
接下來幾年時間,李翰迪開始了他的壁畫生涯,文化墻繪制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咸陽日報和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有了豐沃的創作載體,賦予了他藝術創作的靈性,也為他未來的藝術求索提供了不竭的創作源泉。
潛心書畫研習靈感迸發,人生幸遇伯樂指點迷津,揚鬃奮蹄十年研神駿
“我下苦力蹬三輪、畫墻體或廣告畫掙錢養活全家,也常常在家人熟睡后中悄悄起床,默默硯耕。畫墻壁畫僅僅是個飯碗,絕不是我的藝術歸宿。”李翰迪說,從2004年起,他就有了畫馬的想法。當時他在偏轉幼兒園畫壁畫,去市圖書館閱讀美術雜志,看到前輩藝術家妙筆勾勒寫意馬作品,深深為之迷醉、為之震撼,一時激動不已,就有了畫馬的沖動。仿佛他的天性就愛馬,一見到馬的形象就熱血沸騰。
“我正醉心開始中國書畫礪煉,認識了西部書畫院院長韓舒柳老師,他告訴我,中國畫是集人類最高、最全智慧的藝術。能夠真正有資格提起中國畫藝術之筆的人,必須經歷常人不遇的艱辛……”正因為有了他十年來的點撥和鼓勵,李翰迪立志中國畫藝術研習和創作,專攻大寫意畫馬。
日出日落,他開始對徐悲鴻的馬畫作品,潛心硯耕,朝臨暮畫,一幅臨摹不下幾十遍,以此掌握其獨有的水墨語言符號,從求法、守法,再到棄法,逐漸掌握其筆墨技法。他還從張旭、懷素狂草中尋求大寫意的筆法,從臨摹草書中提升線條的質量,臨摹用過的宣紙經常用三輪車拖到廢品站交售。采訪期間,筆者還見證李翰迪墻角堆放著一個裝半袋子揉皺的速寫稿紙和一把用過的筆芯,數年來不斷探索畫馬,所用紙張能堆成小山。
為了畫好馬,他曾跑到內蒙古、關山牧場去尋馬、寫生,一天就能用完一支中性筆。有一次,他在去關山牧場寫生的路上,遇見一匹良馬在奔騰,為了觀察動態,他在后面騎著摩托追,不慎跌傷了腿,至今右腿上傷痕依稀可見。天公不作美,逢陰雨天,他在牧場用三腳架支著傘寫生畫馬。為了集中精力作畫,李翰迪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在親戚家苗圃一間簡陋的臨時房屋里建起畫室,潛心繪畫藝術……
“人生要精彩,德行品質要純凈,學思積淀要高厚,磨礪與鋒利成比。一生絕不滿足生存溫適。先做人后做事,做畫就是做人,作品就是人品。”他創作的同時,很注重理論修養,一部三卷本的《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已讓他翻閱得卷了毛邊,字里行間處處有他的批注,他說,畫畫最根本的是畫外功夫,必須 以深厚的傳統文化積累作為奠基。
歷經數年潛心磨礪,“翰馬堂”漸露頭角,寫意馬終成正果
揚鬃奮蹄十年研神駿——農民畫家、西部書畫院副院長李翰迪的“畫馬”藝術人生“畫啥?畫見識、胸襟、氣量、膽魄、功底、文化底蘊、時代融合度、靈魂純潔度……”采訪期間,李翰迪現場展示畫馬。
伴隨著一曲優美的世界名曲,他即刻在寬大的畫案上鋪開一張六尺整宣,只見他提筆點墨蘸水,叉開雙腿站立,舉筆凝視紙面,突然間躬身伏案筆落紙面,幾筆反轉勾畫涂抹,以傳神的筆法,強烈的動感,兩匹馬已躍然紙上。觀李翰迪畫馬,是一種愉悅的精神享受,他傾全身之力,走筆迅疾如風云,奮筆揮毫如奮蹄,不足二十分鐘,一幅構思精巧細膩,氣韻天成,繁簡有致,筆墨酣暢的《雄風》六駿圖其“神、趣、形” 神韻般表現出來,寥寥數筆,形具神在,宛若天成,其中功夫,非一二日可成??此飘嬹R,實則寫人,作品洋溢的奔馬,也正是創作的一種審美理想和藝術精神。
多年來藝術創作的積累與磨礪,李翰迪中國畫寫意馬得了書畫藝術界充分肯定和廣泛贊譽。2012年11月,李翰迪的畫作《風神瀟灑》參加中國文聯舉辦的第7屆海峽兩岸書畫展,獲得佳作獎,百余幅畫作參加省市級展覽,百余幅作品被省內外美術館、單位及書畫愛好者收藏,他還經常應邀參加書畫義寫義賣活動。其藝術成就受到咸陽日報、咸陽電視臺的關注,并進行了專題報道。
著名畫家、西部畫院院長韓舒柳在現場觀看作畫后,欣然題詞“李翰迪畫馬終成正果可喜矣!”,祝賀他在中國畫寫意馬藝術上取得的顯著成就。咸陽市美協主席成中艾對李翰迪畫馬給予精心指導和評價。
“翰迪畫馬走風云,十載磨劍終悟神。悲鴻筆意得真趣,懷素情逸鑄詩魂。腕底伏櫪念邊草,毫端奮蹄震千軍。水墨天地任馳騁,風雪雨霜獨自吟。”咸陽市作家協會主席楊煥亭到翰馬堂現場觀賞了李翰迪創作的國畫《追日》后,滿腔熱情鼓勵,并欣然題詩鼓勵。
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海、咸陽市作協副主席石竹、咸陽市美協副主席李烈民、韓英海、秦都區文聯主席馮西海,秦都區美協主席岳暉等省內外多名書畫名家紛紛做客,為李翰迪藝術館題詞賀喜、交流……《咸陽日報》記者楊波海和《咸陽在線》笨馬九方皋采寫的農民、草根畫家李翰迪,引起網友極大關注……藝術館門庭若市,聚集了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求畫者。
“詩是苦或笑的淚,詩是心靈的錄像……”采訪中,筆者見到他1987年一本發黃的詩作,美麗的夢想和美麗的詩一樣布滿這本厚厚的手抄本,那張甚是破爛的扉頁是他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對人生的獨特感悟,也是他對詩歌創作的獨特見證。曾經也有詩歌創作欲望的我真的感動了,并提出了過分要求,《詩抄本》帶回家整理、打印、學習和欣賞。李翰迪大滴大滴的淚水落下來……
“民間有高人,民間有大美。”也許正是這種超于常人的堅守,作為一個農民,一個草根階層,一個為生計奔波的文化苦旅者,李翰迪鍥而不舍,筆耕不輟,時光的流逝抹不掉他熾熱的創作激情,歲月的滄桑掩不住他執著的藝術追求……這些不折不扣的人生堅守,讓我深深震撼,心生敬畏。
揚鬃奮蹄十年研神駿——農民畫家、西部書畫院副院長李翰迪的“畫馬”藝術人生筆者正在欣賞李翰迪1987年創作的詩歌
揚鬃奮蹄十年研神駿——農民畫家、西部書畫院副院長李翰迪的“畫馬”藝術人生《金秋瑞氣》
李翰迪藝術簡介 李翰迪,男,1964年生,咸陽秦都區釣臺辦王道人。咸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咸陽國畫院特聘畫師,西部畫院副院長。 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服役五年期間,畫作《松鶴圖》獲特等獎,詩歌在《戰斗文藝》上發表,長詩《胡楊頌》在甘肅電臺播發。1987年被《文化藝術報》聘為記者,在《西安晚報》副刊發表《詠浪》等數首詩作。2004年以后,傾情潛心國畫理論與實踐,專工大寫意畫馬。 近年來,經常參加書畫義寫義賣活動,百余幅畫作參加省市級展覽并被美術館、有關單位及書畫愛好者收藏。2012年11月,畫作《風神瀟灑》參加中國文聯舉辦的第7屆海峽兩岸書畫展,獲得佳作獎。其藝術成就被咸陽日報、咸陽電視臺等媒體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