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陜西市政網 訊;2014年11月30日,應黑陶藝術研究所劉紀榮先生邀請,我們與鳳凰陜西文化探索之旅的朋友一起前往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進行了采訪,參觀了黑陶制作工藝,不得不為劉紀榮先生的開拓精神所震撼。
劉紀榮在展廳介紹情況
展廳教室緊相連
上午11時,在劉繼榮次子劉建利帶領下,我們來到學院。個頭不高、精明干練的劉紀榮早已經在車間兼教室等候著。教室寬敞明亮,一件件未完成的作品整整齊齊擺放在架子上,有的還未進行燒制,但是已上一層釉,琳瑯滿目。
隨后,我們參觀產品展覽室。首先眏入眼簾的是各種報刊雜志對劉繼榮作品的評價,有《西安晚報》、《咸陽日報》、《三秦都市報》、《陜西工人報》、《金點子生意》雜志等等。還有表皮已經破損但仍能看清顏色的聘書證書,其中有西安群眾藝術館頒發的民間藝術家證書、中華魯藝書畫研究院聘為工藝美術師證書等等,展室墻上“黑陶名家 一代宗師”的牌匾更為醒目。
再看展臺上的作品,一件件活靈活現,有雞冠獸、有縮小六十倍的武則天陵前的石獅子。還有寶鼎、龍柸、牛鼎、六耳樽等。有件蛋殼陶,其上面雕刻有2000多個小孔,這件器物重不足一斤,厚度僅有3-4毫米。可見制作難度之大,稍不留意就功之一潰,很容易破碎。
沖洗、沉淀車間
歷史悠久工序繁
談起黑陶歷史,劉紀榮娓娓道來:“黑陶”是在約一萬年以前,原始人在大雨中行走,腳踩后帶出的硬泥,再經過若干年,森林火山爆發后燒制留下的硬質物件,可以盛水和盛東西。后來人們就試著用枝條編個形狀,外圍用泥糊,經火烤后用來盛水裝東西,這就是泥陶。人們就是不斷生產和利用這些初型,直到七千年前,逐漸形成了黑陶器皿。使用過程中,因為人們不小心將手劃破,血留在物件上經燒制后不掉色,這樣就有了彩陶。
據悉,劉紀榮出生在五陵原腳下的咸陽市渭城區正陽街辦許趙村,這里曾經是古大秦帝國的都城所在地,又是大漢王朝的始祖皇帝劉邦的陵墓所在地。他說據考證,這里黃土層深厚,綿延數百里象臥龍一樣,所以叫龍山,后又叫白鹿原、畢應原,漢朝改名為五陵原,這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他從小耳聞目睹,接受傳統文化熏陶,開始喜愛黑陶制作,并為此不懈追求與探索,學會并制作了各式宮廷器皿如龍柸、雞冠獸、石獅子等等。
鳳凰網記者體驗揉泥
剛成型未燒制的作品
在談到如何取土,劉紀榮先生說,以前是自己找土,隨著孩子們的長大、立業,自己經常帶著孩子手提镢頭,在村周圍的崖岸,尋找與黃土不同的帶紅點土質。有時還在深井取土,在約四十米井下取崖土。取回土后,還要進行沖洗、沉淀、晾曬和捶打。捶打的目的就像婦女蒸饃和面,不能有一絲疙瘩,這也是制作陶器成敗的關鍵。再經過成型機的加工,想做啥就能成啥,一件件工藝品就這樣制作出來。圓柱體、塔形、盆罐等,大的小的,指法老練。出來后還要經過滲碳,需要在烤爐內加熱。加熱需要三道工序:小火、中火和大火,出爐后所要做的就是影刻,就是把國畫、麥秸畫和指畫等工藝,用雕、刻、鏤、書、畫來體現,可以說劉紀榮是中國影刻第一人。
劉昌利正在影刻作品
黑陶,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其實,原來制作黑陶有一百多道工序,現在劉紀榮已把它縮短為37道工序。黑陶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構成中華思想文化的淵源龍脈。
“薄如紙、光如玉、黑如漆、明如鏡、聲如磬,這是黑陶的五大特征。”劉紀榮一口氣說完并給大家進行解釋。
專家認可廣傳播
1993年秋,在西影制片廠創辦人、陜西省圖書館離休老干部、中國魯藝書畫研究院創辦人蔡津東的引領下,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物考古界杰出的專家和學者何正簧,來到劉紀榮在渭城窯店鎮孫家村的工廠,看到生產出的黑陶作品非常驚訝,認為是國家一級文物,不相信這樣的產品會出自只有40多歲的劉紀榮手中。何老說,我看到這個后,我才看到了祖國故鄉故土的東西,中國陶藝出于你的手,當時何老就要掏錢來買,但劉紀榮說沒有包裝,帶回去不好。
九十年代中期,劉紀榮還應邀在西安市、北京順義、湖北等地市進行創作,制作有3米多高的五龍柱和石獅,為王蒙、王海等人士制作個體塑像,完成萬里長城、神筆馬良和和孔子等大型群雕及彩陶作品。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2011年西安世園會前,有關方面想要定制數千套吉祥物,但因條件所限未能做成。人民英雄劉志丹之女劉力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原部長王蒙、陜西日報原社長張光、陜西書法家協會原主席劉自犢、畫家劉文西、陜西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張景一、陜西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茹桂、西安市群藝館館長王升榮、西安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原主席雷達等各界著名人士對其高度評價,作品被全球30多個國家地區收藏。
近年來,省市各級政府對劉紀榮黑陶制作藝術格外關注和關心,陜西服裝工程學院董事長呂明更是大膽引進,投入資金,設置展廳,并將黑陶制作設置為學生的藝術課程,為開闊學生眼界、弘揚中華國粹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黑陶制作技藝已成功加入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咸陽市渭城區也正在向省部級申報非遺名錄。劉紀榮虛懷若谷,關愛社會,2000余名徒弟遍及省內外,學有所成已走向社會。這些人中有殘疾人、下崗失業工人、農民、軍隊離退休干部等各行各業,為維護社會安定、增加弱勢群體收入創造了良好氛圍。據悉,劉紀榮從未收過學生一毛錢學費,而且時常對學員補助。
正在制作黑陶的學生
藝術作品新天地,中華文明有黑陶。黑陶是中華千年文化的精髓,黑陶將伴隨著中國夢的實現一起成長。
劉紀榮先生在黑陶藝術王國不斷地開拓與探索著,采訪中,面對眾多記者他說,由于時間倉促沒有制作昭陵六駿,感到非常遺憾,說下次一定補上。1996年,在西安首屆古文化藝術節上,他的昭陵六駿引起各國嘉賓的青睞,引起不小的轟動,當然這些已成往事?,F在他的家人,大兒子劉昌利、二兒子劉建利、小兒子以及兩位兒媳婦,都已經成為黑陶制作的精英,為黑陶藝術貢獻著,甚至孫子輩也已經開始學習喜歡上了這門藝術......
滔滔渭河東流去,我們祝愿,讓古老的黑陶藝術在劉紀榮先生的帶領下不斷壯大......
劉建利媳婦在引導兒子學習黑陶制作技術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