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記者 馬翔、宇陶偉報道:
![]() ![]()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愛華新聞網 訊:下個月,安徽界首草根作家于仲達將出版新書《北大悟道—— 一個北大旁聽生的逆襲人生》,講述他在北大的6年歲月。用他自己的說法,這是他“偷聽”北大的六年。2007年開始,他懷著一顆不安現狀的心從家鄉開始“北漂”,一邊為人打工維持生計,一邊堅持在北大文學、哲學、宗教的課堂上旁聽。六年間,他幾乎走遍了這幾個院系幾乎所有名師名家的課堂。紅樓檐下,未名湖畔,一個向往文學的草根文青就這樣完成了“北大課程”。如今,他因為某種原因回到家鄉,更是要開啟一個自我創作的歷程。他用這部書回望自己那值得回味的六年,希望“吾道不孤”。 “老文青”不甘現狀毅然北漂 于仲達年輕時代就是位文學青年,當年在省內的專科院校讀了中文。畢業后在皖北小城工作,期間他堅持寫作,在省內大小媒體上發表過大量的詩歌、散文、隨筆等作品。同時,他也將文章發表在當時很火的天涯論壇上,與同好者切磋,在網絡上認識了一批民間的“精神兄弟”,成了2005年華人百名公共知識分子中年齡最小的青年學人。2004年,他的思想隨筆《堅守與突圍》出版,引起很多網友的關注。但終歸是在一個小地方,周圍的環境與視野并不能承載他內心的眺望,他漸漸感到苦悶不堪,甚至被周邊的人認為有點“怪”。喜歡讀魯迅的他形容當初的生活,就如同魯迅筆下的“鐵屋子”,讓人透不過氣來。 踟躕在苦悶中數年,考研又連續失敗,轉眼間已經是年過而立之年的“老文青”。然而年齡大了,反而讓他出去透透氣的欲望更強。2007年,33歲的他前往北京,在朋友的介紹下做了一家非文學刊物的雜志編輯。工作只是讓他能夠在北京生存下去,而他的理想不止是生存下去而已,他要繼續為尋找精神家園而學習。 “2001年的時候,我在阜陽偶然買到兩本錢理群的書,《心靈的探尋》和《走近當代的魯迅》,十分震撼。”這位北大名家的著作讓于仲達感到靈魂的震撼,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要學習、要探尋,他就這樣與北大“結緣”。現在既然來到了北京,為什么不去北大看看這些名家們在課堂上的風采呢? 北大六年“偷聽”文史哲 于仲達說,剛來北京的時候路過北大很多次,直到一位朋友鼓勵他去旁聽,他才有些忐忑地去試試。聽了幾次,于仲達覺得自己必須留下來了。“一去聽真的不得了,記得是陳平原講巴金,被那里的氣場鎮住了。”來北京八個月后,他從雜志社辭職,給一位企業家朋友打工。在能夠維持自己生計的情況下,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了擁有美麗未名湖的那片自己的文學圣地。錢理群、李零、陳平原、曹文軒、黃子平、吳曉東、高遠東等這些在學界赫赫有名的課堂他都聽過。在拓展文學理論知識的同時,他還在哲學專業、宗教學專業繼續拓展自己,“我喜歡魯迅,但是看了魯迅自己的書單,很多是關于哲學和宗教的。那么如果不懂佛學,也就無法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于仲達感到,自己越是聽越是感到不足,想要的也越來越多。于是,他一頭扎進北大哲學系和宗教學系聽課,樓宇烈、王博、楊立華、朱良志、李四龍、周學農、吳飛、王中江、張學智、張祥龍、吳飛、吳玉萍等學者的言傳身教,圣玄法師、葉曼居士、凈慧長老、學誠法師、明賢法師、恒實法師、孫效智、潘宗光等的精彩講座,都讓他十分受益!讓他對中國哲學、佛教哲學和基督教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得到了一定的學術訓練。北大諸師深入淺出的講課藝術、嚴密的邏輯論述、開闊的知識視野,讓他提升很多。也是在此期間,他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就是泡圖書館,熊十力、馮友蘭、湯用彤、張岱年、李澤厚等學術名師的書,為他鐘愛。 于是,這一聽就是六年。除了北大老師的課堂,一些諸如莫言、劉震云、張煒、李銳、王蒙、西川這種一流的作家、詩人也會到北大來開壇論道,于仲達自然也不會放過,有時還能面對面交流討論。他說,除了個別課堂自己旁聽遇到了阻礙,基本沒有老師會拒絕他的求知,有的善意的北大教授,甚至會花很長時間在課堂上解說他提出的問題。他說,在北大的日子,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更是解決自己精神困惑的一種人生歷程。 用18萬字講述自己的旁聽感悟 結束了6年的北大生活后,于仲達選擇了回家。他說,北京的生活壓力太大加之要考慮家庭因素,他還是選擇了回來。最重要的是,他認為自己應該離開了,“并不是說我已經學的有多么好,而是我已經解決了一些人生精神上的問題,我需要一個安靜的創造環境。”畢竟,文學創作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其實在北大旁聽期間,于仲達也從未停止寫作。2011年他曾出版《北大偷學記》,去年3月,他更是修訂前書的基礎上出版了50萬字的《問道北大》,還有《在北大聽文學》、《在北大聽佛學》、《北大日記——從文學、哲學到信仰》、《北大出“怪才”——那些北大的天才們》等一些與旁聽有關的文集,再加上沒有出版的文集,累計起來已有300萬字。于仲達說,之前的書中學理方面的感悟內容更多,多是對各位名家一些觀點的批評與見地。而新出版的這本《北大悟道》共有18萬字,則是講述自己在北大六年的人生感悟、校園故事及精神求索的過程。他認為,這些故事會跟通俗、更有溫情和勵志的感覺。如果你也是有文學夢想,有北大情結的文青,也許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知音的快感。 問及北大學習幾年來的最大收獲,他說:“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感覺在精神上真正立了自己,回歸到清靜的本心,恢復了心靈的柔軟,走出了S城,中和了魯迅先生對我的影響。具體一點來說,以前我太愛文學,從而局限了自己的思考。通過學習國學和歷史,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更能了解我們的社會,看問題更全面了,自身自然得到提升。與一流學者——尤其是有思想家氣質的學者‘結緣’,是一種提高自己趣味與境界的‘捷徑’。與北大教授零距離靠近,無疑提升了我的精神視野。不僅僅是增加了知識,而且對自我、世界、生命有了新的理解。我在S城學的是‘技’,而這個是‘道’,我在北大學國學以后,之后心態變得平和多了,做事情不再浮躁,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了操控自己的定力。雨果臨終前有句遺言是:人生便是白天與黑夜的抗爭!我深深明白,生活并不全是抗爭。只有在一種張力之中,生命的價值才會有很大的展現!” 于仲達的系列文章和著作,也引起了魯迅研究學者張夢陽、李新宇、孫郁、劉青漢、葛濤、黃健、魏韶華等人的關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大教授說:“我很佩服他的求索精神,他比一些北大學生更象北大學生,期待他的書都能出版。”文學博士、學者、作家、《傳記文學》雜志主編郝慶軍說:“于仲達其實是埋沒在民間的一個非常有思想的青年學者,他的許多想法超出了一般的青年學人,甚至高過一些博士教授的水平。他的另一個特點是知識面廣、博聞強識,讀書之多、消化之快,異于常人。”一個認識于仲達的北大文學博士說:“于仲達博覽群書,閱讀面甚廣,且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懷和熱忱的社會觀照,其書評文字以明快犀利見長,他呈現給讀者的,既和人生的意義有關,也是他對于一些重大問題是非的思考和判斷。于仲達以筆為旗,從常識出發,關愛生命,守望靈魂,肩扛道義,表達了鮮明的態度和立場,他愛魯迅,是以承繼魯迅精神為己任的人,絲毫不掩飾自己對于暴虐、偽善、自私、巧滑的憎恨、鄙視,對良知、悲憫、平等、公正的摯愛和關注。難能可貴的是,他在表達自己的好惡時,并不是放縱感情,而是帶有自己冷靜的思考——既批判丑惡,也省察自己,具有鮮明的宗教情懷。” 于仲達的創作和個人簡歷(附錄) 于仲達 安徽界首市人。青年作家、學者、新銳批評家。1998年7月畢業于安徽某大學中文系,2007——2013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哲學系和宗教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和宗教學系學習。先后關注的領域有新詩研究、魯迅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基督教文學研究、佛道哲學研究、佛耶對話。 17歲開始發表文字,學生時代發表詩歌、散文和文學評論100多篇(首)。曾經在《傳記文學》、《青年作家》、《新京報》、《海外校園》、《東方早報》等雜志報刊開設專欄或發表文章,作品散見報刊雜志,部分文章被關天茶舍、紅袖論壇等知名網站列為精華。 2007年來到北京。二十年間先后做過電臺記者、自由寫作者、網絡寫手、雜志編輯、專欄作家、國學教師、助理研究員等。 于仲達的思想隨筆以廣博精深見長,知識淵博,思想深刻,文筆優美,視野開闊,行文犀利,深受讀者歡迎,廣為流傳,被網友譽為“才子”、“思想者”。 已出的文集有: 《堅守與突圍》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北大偷學記》 (天津人民出版社) 《生命的菩提》 (金城出版社) 《問道北大》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簡單就好》 (中央編譯出版社) 《在北大聽文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在北大聽佛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北大悟道》 (中國紡織出版社) 《北大日記》 (當代中國出版社) 《北大出“瘋子”》 (清華大學出版社) 未出的文集有: 《暗河上的求索》 《暗夜里的過客》 《一個人的魯迅》 《魯迅心證》 《魯迅經典論述》 《莊子禪解》 《紅塵安心》 《此岸花開》 代表作品有: 《當代中國文學靈魂緯度的根本欠缺》 《<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導讀》 《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聯系方式 QQ 1289217154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