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棘園 磨鐵硯 求索不憚征程遠 ——記當代中國最執著追求傳統經典書法藝術的草根書壇巨匠陳振海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河北新聞 訊:去年夏初,一冊《中國翰墨傳承巨匠》專輯的出版,一下子讓看到這本專輯的人們驚呆了:一個名不見經傳,連中書協會員都不是的陳振海,憑什么敢在書中獨占鰲頭,把沈鵬、劉大為兩位名滿天下的書畫界領袖擠到其后?!于是,有好事者按照陳振海先生藝術簡介中留下的手機號致電質問:你到底花了多少錢買通出版社,讓他們把你排到沈鵬、劉大為前面的?!先生哭笑不得:老朽根本不知該出版社大門朝哪開,領導姓甚名誰,又兼阮囊羞澀,怎有能耐買通該領導為老朽作弊?若要說原因,大概只有一條,沈公、劉公高風亮節,有藝術良心,有意獎掖后進罷。久之,質問之風乃息。 磨礪出鋒刃,耐寒發奇香 這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陳振海先生,字奮之,號無逸齋居士,1950年12月生于開漳祖地福建省云霄縣云陵鎮開漳圣王陳元光故居燕翼宮,為開漳圣王四十三世裔孫。其祖、父都是普通勞動者,家境貧寒,秉性忠厚,故受族長委托,兩代守護久已破敗的圣王故居數十年之久。也許是圣王故居中積淀的文化氣息的熏陶,先生從小對書法就情有獨鐘。七歲那年,還未上小學、正在淘氣玩耍不知道該做什么該怎么做的他,第一次看到在讀小學二年級的三哥陳振鑫(已故閩南著名草書家)在家做書法作業時,父親飽經滄桑的臉上綻出的那種欣慰的表情,懵懂未開的童心突然頓悟——學寫字,寫讓人喜歡看的好字!于是,先生邁出了攀登書法藝術巔峰的萬里長征第一步,從此不能自已。先生用心求悟,博采眾長,用心臨池數十載,今已形成逸古蒼勁、清秀峻峭、莊重灑脫、富有經典氣象的真、行、草、隸、篆五體書法風貌,藝術造詣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先生初學書法始于顏體《多寶塔》。因其規范森嚴,又無人指導,久學不得其法,苦惱之余,曾幾次憤然將字帖扔入廢紙簍中。總因難舍對書法藝術的那份癡迷,魂牽夢繞,寢食難安,過數日便又從廢紙簍中把它找了出來。說來也怪,每一次扔了字帖又找回之后,書藝便覺有明顯進步——大約不臨寫又放不下時,有空便用來回憶、默記,反而想明白了許多用筆和結字的要領。終于有一天,先生的苦心獲得了回報——小學二年級第一次參加學校的書法比賽,便與三哥并列所在年級第一名,轟動了全校。從此,先生越發勤奮,除了臨寫,又加上讀帖,用心揣摩用筆和結字要領。經五年努力,到十二歲時,《多寶塔》已能得其神似。先生總結學習心得,覺得《多寶塔》不適合寫大字,又分別付出兩年時間,用提斗筆學習顏體《勤禮碑》、柳體《玄秘塔》二帖,奠定了堅實的書法基本功底。 十六歲那年,先生開始思考選學第二種書體。那年初夏,剛考過初二下期中考,文化革命開始了。鋪天蓋地的大字報,雖然其字體基本無法可言,但留意之下,仍可看到一些自己尚未涉及的東西——飄逸灑脫的隸書,行云流水的行書,狂放不羈的草書……盡管水平不高,但在一個偏僻的小城鎮,這無疑就是一次滾動式的書法大展。有追求全能型書家愿望的他,內心受到極大震撼。
于是,先生揣著向父親求來的一點零錢,跑到縣城唯一的新華書店選購字帖,卻發現早已一帖難求——由于大字報運動勾起了不少人學書法的興趣,書店里的字帖已然售罄。失望苦惱之際,恰巧三哥借得一本《曹全碑》帶回家。先生再三向三哥求借,三哥才允他臨寫三天。這三天一晃就過,剛把蠶頭燕尾弄明白,帖就沒了。咋辦? 思來想去,想到大街上許多單位的語錄墻,有不少隸書體的。盡管水平不一,對于初學總比沒有強。于是,先生帶上鉛筆和紙頭,上街抄隸書體語錄去。前后花了大半個月時間,找遍小縣城各個角落,抄寫了幾百個單字回來,然后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設計結字。寫了旬月,常覺字不夠用,因通過同學好友向其時稱邑中第一名家的父親張八卦先生求得手書八分體千文一冊,奉為至寶,日日觀摩。由于楷書基本功過硬,對筆法的理解容易融會貫通,兩個月下來,先生便能用一手漂亮的八分體為親戚朋友寫毛主席詩詞和語錄了。
接下來又轉向行草書。一冊借來的于右任先生《標準草書千文第六次修訂本》,為滿足主人不得污損書頁的要求,先生用鉛筆雙鉤精心臨寫多遍,每一遍臨寫,都力求更接近原帖。臨寫到第六遍時,先生覺得差可仿佛矣,因以此為帖,揮毫臨寫。沒想到此六遍臨寫下來,草書千文的內容與結字早已爛熟于心,揮寫之際得心應手。十七歲初度時,先生曾應邀為某工廠在臨街三米高墻上用草書現場書寫毛主席《七律·冬云》詩一首。稚氣未脫、衣衫破舊的先生在人字梯上爬上爬下,一氣呵成,不惟用筆結字中規合矩,章法也接近完美。過往行人駐足圍觀嘖嘖稱奇,六米寬的大街一時交通為之堵塞…… 先生自言學書之能成就今日規模者,在于“自鄙”而不“自矜”。誠如孫過庭《書譜》所云:“自矜者將窮性域,絕于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爾后于下鄉插隊務農、進工廠當重體力勞動者之艱苦歲月里,盡管所到之處皆被視為“第一支筆”,足可自矜,先生恒思天外有天,不敢自滿。但凡囊有余錢,不思改善生活,添置衣物,輒奔書店求購名帖,故其書藝得以日進。上九十年代,先生已兼能五體,知之者以“大師”稱之,而先生乃以“書法愛好者”自謂,謙卑與精進之心不改。其“自鄙”由此可見一斑。
先生將書法創作喻為自身藝術情結的釋放,點線撇捺之間的結合恰似節奏豐富的音符。在當代某一流派壟斷中國書壇達數十年之久的環境條件下,先生不忘“寫讓人喜歡看的好字”之初心,不逐潮流,堅持傳統經典與雅俗共賞的藝術追求。由于在農村和工廠繁重的體力勞動以及后來繁忙的企業管理經營工作耗費了他最寶貴的青壯年時期,并曾于上世紀末葉中斷藝業八年之久,使他無暇參與更多的藝術活動并早早獲得應有的榮譽。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先生修藝即將達到一個甲子年之際,他出類拔萃的藝術造詣終于引起歐陽中石、沈鵬、張海、李鐸等書壇領袖人物的高度關注。 “伏久者,飛必高。”先生對于書法藝術的不斷探索,已為中國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并將影響長遠,在中國書法史上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 守棘園,磨鐵硯,求索不憚征程遠 隸、篆、行、草是先生尤其擅長之書體,是他在完成楷書筑基之后四十余年間傾注心血學習、創新的碩果。先生在諸體之間運轉自如,得體大方,每個字都浸透著一位翰墨傳承巨匠對傳統書法藝術刻骨銘心的摯愛與追求完美的激情。 先生的隸、篆書風詮釋的是典雅與不羈并重的藝術情懷;行、草風貌展示的是成竹在胸瀟灑流露的創作狀態。 先生的隸書,自十六歲至今曾經三次變革。第一次在上八十年代初,因學養漸增,對已使用十五年之久、頗受觀眾稱道之自創八分體漸覺有“遒麗居優”之嫌,因取秉綬八分之法以壯之。然其時先生同時忙于工作和讀書,對此未作深入探索,收獲有限。第二次在上八十年代中后期學習大篆之后,思及“非究于篆無由得隸”之古訓,遂兼取大篆結體入隸,自創篆意隸書而進入第一個成熟期,有多件佳作流傳國內外并深得好評。第三次在本世紀初辭職潛修書藝之后,取行書筆法改造其篆意隸書,使隸篆行三體有機結合形成新面貌。
先生的篆書落筆成字彰顯大家風范,字形略長而齊整,筆劃圓勻而美秀。結字看似奔放不羈,卻能巧妙調和出靜謐的韻致,有濃郁的宗周廟堂氣象。
先生的行書恬淡雍容內涵筋骨,外柔內剛沉厚安詳;用筆騰挪使轉機鋒百變,結字跌宕多姿韻味無窮。既富集歷代諸家之大成,又蕩滌魏晉書風之小怯,實為先生于諸體書法中最鐘情、最用心、收獲最鉅者。將其行書精品假之以緗縹,張之于素壁,駐足清賞,足可賞心悅目,養性怡情。 先生的草書、行草書,既有奔蛇走虺之迅捷,亦有緩步徐行之從容,富節奏感。用筆則中鋒側鋒相間,線條則點畫游絲殊別,墨韻則潤澤枯燥交融,章法則大字小字穿插、直線曲線不拘。據先生言,早年學標準草書之后,創作中每覺有規格化之弊,影響個性發展。后見顛張、狂素、覺斯諸家法帖,兼覽姜夔《續書譜》論草書筆法,心胸豁然開朗,下筆無滯,任性馳騁,由是漸入佳境。
心中有信仰,筆力自剛強 先生早年習顏習柳,皆因喜愛其字漂亮有力。及年齒漸長,見識漸增,知顏、柳不僅為真書書法之大變革家,亦史上忠貞名臣,心生景仰,學習再苦再難,不復動搖其志。上七十年代末起,因工作繁忙,楷書逐漸廢用,然對于先賢景仰之心未減。時先生善書之名日彰,登門求教者漸夥,又因文革期間碑帖被列為四舊,出版物極少,偶爾有之,亦多改頭換面者,初學者求好帖不易。先生乃將自用柳帖用蠟紙精心摹刻翻印二百冊分享初學。本世紀初重修藝業后,追思當年習楷之艱,情難割舍,兼慕清代廉吏錢灃顏書之筆力雄健格局宏大,因并取顏、柳與錢灃筆法作楷。其新作法相端嚴,骨氣錚錚,正氣凜然,真力彌滿,既可見先生真書功底之堅實,亦可窺先生人品與情操于一斑。
以抽象線條為載體之中國漢字書法,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和形式,最適合體現華夏民族文化之精粹與審美心理。人們常說:書為心畫,書如其人。陳振海先生生于貧寒,長于困頓,卻能因兒時的一個念頭轉化為對書法藝術終身的追求,幾十年間清貧寂寞堅韌不拔,后期窮且益堅不墜其志,實具備非常人所能及之信仰與毅力。此亦即先生藝術造詣與魅力之所由來。陳振海先生已然從民間書法愛好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當代書壇巨匠,成為一位具備全新風貌、不俗風骨的當代書壇領軍人物。相信他必能成就當今中國書壇之大器,在引領當代中國書法藝術潮流中有更大的擔當。 情系大西部 彩筆寫風情 ——記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杰出實力派畫家劉大為
劉大為,男,1945年生于山東諸城。1968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198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藝術品中國網名譽主席、東聯書畫博物館顧問委員會主任,北京東聯盛世寶文化有限公司總顧問,北京唐風美術館名譽顧問。 劉大為先生生于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家庭。他的祖父古典詩文的修養與祖母的民間手工技巧,使他從小就受到文化藝術的熏陶。少年時隨父支邊內蒙古,定居包頭。蒙古族同胞豪邁粗獷的性格和大草原雄渾蒼茫的景色,給了他全新的感受。中原文化的儒雅與草原文化的雄健,滋養了他的心靈,培育了他的情性,對他的成長和畢生的審美取向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1968年他進入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接受中西融合型教育。畢業后,先分配到工廠接受“再教育”,后調入《包頭日報》任美術編輯。1978年以優秀成績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受教于葉淺予、蔣兆和、吳作人、李可染、劉凌滄等大師,在此期間嚴格而深入地學習傳統技法,研究古代畫論和美學思想,名師高徒受益匪淺,對中國畫傳統的認識更上一層樓。畢業后任職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1987年任系主任。幾十年來,他創作的大量作品在國內及美國、日本、法國、新加坡、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展出,獲獎三十多次,是當代中國藝術成就突出、影響巨大的杰出實力派畫家。1998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工作。2008年12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2011年5月被聘為北京東方祥和書畫院名譽院長。2011年11月當選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 劉大為先生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兼精,兼善水彩畫。他的工筆人物畫造型嚴謹,刻畫入微,線條流暢,剛健爽朗,風格清新,完全擺脫了舊人物仕女畫柔靡瑣細的積習。他的水墨寫意人物畫更是繼承了近代自任伯年以來包括徐悲鴻、蔣兆和、葉淺予、黃胄等大師的優良傳統。其作品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熱愛人民、貼近生活、造型生動、神態逼真、筆墨瀟灑、清新流暢。在他的草原風情組畫中,這些特點更加得到充分流露。 劉大為先生青少年時期在內蒙古的生活經歷,使他對西北大草原少數民族生活風情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長期以來,他創作了許多以反映北方少數民族生活風情及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其代表作《馬背上的民族》,是他用傳統工筆重彩手法創作出的佳構,曾在全國大型美展上獲獎。平凡中見偉岸、平和中顯滄桑的功力是劉大為十幾年邊陲生活的展開,也是其對歷史風貌與時代精神的獨特把握。 劉大為先生的繪畫藝術,不僅繼承和延續人物畫古往今來積極反映生活、追求藝術真善美的優秀傳統,而且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作為社會主義美術的主導力量,無論在題材的開拓上或是藝術形式技巧的表現上,都有自己獨到的運用。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與其說是繪畫功力的扎實和繪畫語言的嫻熟,毋寧說是由于他把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擺得端正,對待傳統與創新的關系處理得穩健使然。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