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國際書畫藝術網報道據中國網河南訊 :7 月8日黃賓虹珍品驚現河南。黃賓虹(1865-1955),名質,字樸存。祖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金華,早年為貢生,曾任小官吏,后棄官參加反清活動。1907年逃亡上海,之后任編輯、記者,并在昌明藝專、新華藝專、上海美專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藝專教授。1948年回杭州,任國立藝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后,黃賓虹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90壽辰時,夏衍代表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局授予黃賓虹“中國人民優秀畫家榮譽獎狀”。1955年3月15日,黃賓虹在杭州逝世。家屬將其所藏金石書畫文物一萬余件及生前書畫作品四千余件,全部捐獻國家。現在杭州棲霞嶺建有“黃賓虹紀念館”。
“ 渾厚華滋繪自然,濃筆重墨天地寬”。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有“北齊南黃”的說法,“南黃”指的就是一代宗師黃賓虹。他喜歡用焦墨與濃墨,并總結出了“五筆七墨”的獨特山水畫風,是一位承前繼后的山水畫大師。在文字學、金石學、考古學等方面廣泛涉獵,花鳥畫境界超凡脫俗,書法成就非凡的學者型藝術家。其創作道路經歷了師古人、師造化、融化古今、造化天地的幾個階段。他非常注重研習傳統,以“明人”入手,直追“唐宋”,強調山水畫“渾厚華滋”的特質和韻味。其作品語言高度抽象化,筆墨功力渾厚雋永,意境高超博大,淋漓磅礴,兼具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強烈的現代感。其畫作脫離了“利氣、俗氣、習氣”,是真正的純藝術之作,很難被當時的社會和常人所理解。他自己也曾說:“我的畫要過幾十年后才能被人識得。” “ 渾厚華滋繪自然,濃筆重墨天地寬”。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有“北齊南黃”的說法,“南黃”指的就是一代宗師黃賓虹。他喜歡用焦墨與濃墨,并總結出了“五筆七墨”的獨特山水畫風,是一位承前繼后的山水畫大師。在文字學、金石學、考古學等方面廣泛涉獵,花鳥畫境界超凡脫俗,書法成就非凡的學者型藝術家。其創作道路經歷了師古人、師造化、融化古今、造化天地的幾個階段。他非常注重研習傳統,以“明人”入手,直追“唐宋”,強調山水畫“渾厚華滋”的特質和韻味。其作品語言高度抽象化,筆墨功力渾厚雋永,意境高超博大,淋漓磅礴,兼具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強烈的現代感。其畫作脫離了“利氣、俗氣、習氣”,是真正的純藝術之作,很難被當時的社會和常人所理解。他自己也曾說:“我的畫要過幾十年后才能被人識得。”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說:“無知者,看輕黃賓虹;學養不足者,看不懂黃賓虹,皆不足論。較有水平的畫家和史論家,說是能看懂黃賓虹,也不過看懂大概,或者只感覺到他的偉大而已。”因為他的書畫文化含量太重,審美歷史感太蒼涼。看懂他的畫作需要人生閱歷、文化積淀、美學修養等諸多因素沉淀。如果不對黃賓虹進行深入研究,可能不清楚黃賓虹的事;如果不對美術史有一個清晰的線索性研究,也不可能讀懂黃賓虹。在黃賓虹看來,中國畫的精髓及中國藝術的民族精神就體現在筆墨精神上。他出生在清末,那時正是“金石入畫”對傳統筆墨形成沖擊的時期,黃賓虹就是在這股文化思潮里面出現的,他的藝術核心也就是自然是筆墨,山水畫意境的塑造是中國山水畫自唐宋以來的傳統。至明代吳派以近尾聲,從董其昌“松江派”前后開始“重筆墨,輕丘壑”的筆墨精神就得以倡導,而黃賓虹正是在這一思潮中達到了石濤都末企及的高度,黃賓虹的偉大就在這里。 黃賓虹的筆墨究竟好在哪里?筆墨在黃賓虹這里第一次以點子相積的獨特手法出現,做到了筆墨徹底交融,難分彼此的渾融境界。到其75歲時,他的筆墨已達到整體渾厚蒼茫而又筆筆清疏,墨象變幻極盡豐富之能事的地步。你隨便拿一個瓶蓋大小的面積去卡在他畫作的局部,每個局部都有極為豐富的筆法、墨法變化,是筆又是墨。是筆法又是墨法,這種復雜性前所未有。 故王伯敏稱黃賓虹為“墨神”,潘天壽評其:“孟軻云‘五百年間必有名世者’吾于先生之畫學有焉。”傅雷感慨說:“近代名家除白石,賓虹二公外,余者皆欺世盜名。”足見黃賓虹藝術境界之高深。 大道返樸,大美歸真??v觀中國文學藝術發展歷史長河,所有大家非儒即道,非道即禪,中國畫獨特的藝術觀就是在這些傳統哲學觀念影響下所形成的。這些哲學思想在黃賓虹身上體現地更為根深蒂固,他從小熟讀經史,七歲就熟讀《論文解字》,稍微年長后對先秦文化就有精深研究,并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在以后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黃賓虹的山水深受老莊哲學影響,黃賓虹引用老莊哲學的話說:“學畫者不可不讀老莊之書;論畫者不可不見古今名畫”。黃賓虹的“白”與“黑”也源于道家的太極圖。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在中國人心目中,黑是實,白是虛,黑是一切,白則是空靈。提及黃賓虹,人們會以“黑賓虹”與“白賓虹”對其創作進行劃分,且多數人認為“黑賓虹”時期更能代表其藝術成就。查遍歷史檔案,遍觀黃賓虹的傳世作品、能夠看到的史料習慣上以黃賓虹八十歲為分界線,之前出現的用彩作品命之謂為“白賓虹”,之后以黑為主的作品為“黑賓虹”。但“黑”“白”賓虹分水嶺代表作品是什么?學術界沒有定論。“黑白”分界是漸變?還是突變?一直是個不解之謎。 近日,筆者在朋友轉送的《傳奇集珍》拍賣展前宣傳資料中,驚奇發現了一組黃賓虹79歲時的八屏山水。通過多方聯系,幾經輾轉,在鄭州黃河迎賓館終于見到了真跡。在現場筆者有幸見到長期從事黃賓虹書畫藝術研究的中國書畫藝術收藏鑒定中心副主任耿文敏先生。他認為:“該組作品是目前唯一見到過的黃賓虹八屏山水巨作,黃賓虹“五筆七墨”的繪畫特點在該組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畫面大氣磅礴,筆墨酣暢淋漓,更難得的是該作品有上款,二人關系甚篤,深交幾十年,時有詩書倡酬。壬午年(1942年)春節前,黃賓虹先是兩幅古畫被日本浪人所搶,夏初又因拒絕出任北平美術館館長被日軍拘捕,后經多方營救方才脫險,此時其二妹病逝于浙江金華,面對祖國山河淪陷,痛失親人的悲痛,他借用畫筆,用濃墨表達對日本侵略者的控訴,和對民族覺醒的呼喚。雖然大好河山被日本侵占,但他堅信一定會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懷著這種心情為后人留下了這組山水巨作,促成了其畫風轉變。成為黃賓虹先生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墨寶。細聽耿文敏先生獨道見解,筆者才真正領悟到李可染先生對黃賓虹的評價:“中國山水畫三百年來,唯黃賓虹一人而已,三百年后,黃賓虹的地位會更高”的真正內涵。(史剛營 黃海濤 ) (黃海濤系中國書畫家書社總編)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