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中國名人專訪記者韓家水、藝界網聯總編輯郝富強,與從圣地敦煌再次采風回京的著名書畫家、藝術評論家、國學智慧研究者、文藝智庫建設推動人、中國書畫國學系列公益講座發起者、主講人楊牧青老師,在萬壽路茶座就有關敦煌的文化藝術對其做了訪談。
楊牧青老師在敦煌參觀展覽(攝影東海)
記者:楊老師好。敦煌,是古代西域的關塞要地,是絲綢之路的一顆明珠,幾起幾落,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圣地。據知,您也是多次去敦煌進行文化藝術采風的,不知有何感受呢? 楊牧青:提起敦煌,覺得有很多的話要說。我出生在民風淳樸的黃土隴原最東端,為了追求書畫藝術的緣故,就早早的離開故土。但是,家鄉的泥土、窯洞的溫暖、父母的勤勞、鄉民憨厚而又辛苦的勞作讓我永遠難以忘懷,步入不惑之年,常常憶念此情此景,有時我也禁不住的淚濕眼簾呵。 位于黃土隴原的甘肅,地勢呈東西走向,有1600多公里,擁有一萬兩千多年的文明可考史,物華天寶,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在此。山川、森林、冰雪、湖泊、沙漠、溪流、塬灘等地形地貌均有存在,敦煌就位于西端,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也是如今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她,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及陽關的所在地。這里也有“沙漠第一泉”之稱的月牙泉、有“魔鬼城”之稱的“雅丹地貌”和讓游客在深秋眷戀不已的金色胡楊林等大自然賦予的人文景觀。 幾次到敦煌,前后相隔近二十年,作為一名職業的書畫家和國學智慧研究者,或因潛意識的敏感度,我感受的氣息可能與大多數旅游者是不一樣的。敦煌的民俗特色,風味小吃,當地人的熱情好客,遍地都是上千年的文化典故。特別是莫高窟的壁畫色彩與線條的質感,人物畫像的惟妙惟肖,優美微笑讓人釋懷無憂的佛造像和曼妙身姿的飛天造型,描繪佛經故事和社會風情的圖畫,反映印度、隋唐時期的佛龕和洞穴墓室的石窟造型,以及漢文、古藏文、回鶻文、于闐文、龜茲文、粟特文、梵文等眾多文種的記事文抄與“書法寫經”,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民族、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令人崇敬,令人陶醉。
記者:謝謝,楊老師對敦煌的基本介紹。就以書畫藝術和國學文化的角度來講,您對圣地敦煌的文化藝術有何看法呢? 楊牧青:敦煌文化藝術是一個大體系,在這個大體系下書畫藝術就顯得比較小了,在浩如煙海的敦煌藝術圣殿前書畫家只能虔誠朝拜、俯首思過、用心認知的份兒了。雖然,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是以書畫藝術表現形式出現的,但是由于歷史時間、創作技法和表現手法等原因,她與我們如今所說的“書畫藝術”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畢竟它是石窟的“壁畫”藝術,不能用今天的“紙絹”書畫藝術審美和視角去認知敦煌的壁畫藝術。準確的講,今天的書畫藝術只能在敦煌的壁畫藝術中吸收養分,汲取精華,為我藝術創作者所用。但是,藝無國界,惟靈是顯,敦煌文化藝術大體系下的靈魂是與任何時期的書畫藝術都是想通的,就是書畫藝術它是一種文化思想的承載,是一個精神文明的延續,而石窟壁畫藝術的廣闊性的文化藝術形式正好發揮了它的這個優勢! 就敦煌的文化藝術思想,其度很深,其度很廣。由于她以佛教文化傳播為立足點,以絲綢之路的邊塞貿易與入關出關為根基,在駝鈴商賈的行跡中借鑒、吸收了許多印度、中西亞等少數民族及歐洲西方文化藝術思想之后,與我們常說的“漢族”儒家主流文化思想和道家文化思想及隋唐的佛家文化思想相遞變,相融合,萬流交匯,集于一身,可謂是琳瑯滿目,包羅萬象,蔚然大觀,成為一個文化藝術思想的“百寶箱”。如今,在“敦煌”的身上,什么樣的文化都能找到一些脈絡,什么樣的藝術都能看見一些影子。然而,不論怎么講,敦煌的一切成就都是國學文化的反映,是中華民族文化相互包容與發展的體現,是對國學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今天,敦煌將會成為國學文化的新亮點——因為,我們將會在各界的熱情支持下創建“敦煌國學文化交流基地”,為國家文化興國戰略布局服務,以適應現時期及今后的文化藝術發展需要和需求。
記者:楊老師,聽了您的大概敘述后,讓我們明白了許多。據了解,您不僅在書畫藝術的實踐與創新、國學文化的研究與立論,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而且造詣非凡,同時您又是一位文藝智庫建設推動人,那么從“智庫”的角度來講,您對敦煌文化藝術和我們的中華民族文化還有什么期望或者什么好的策略與建議嗎? 楊牧青:謝謝,對于書畫藝術的實踐和國學文化的研究,我談不上什么成就和造詣,只不過是勤思多學,笨鳥先飛,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而已。至于,期望是很多的,策略與建議是要根據敦煌的實際情況而客觀對待,善地智人居之。 敦煌莫高窟自僧人樂尊路經三危山在休息時看見“金光如萬佛”后,于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開鑿“第一窟”至道士王圓箓公元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發現“藏經洞”,再到公元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至今公元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七周年),共計1650年,前后經前秦、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明、清、民國至今的歷代興建,雖然幾經頹廢,但存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文化藝術名跡勝地。 嚴格的講,敦煌是因莫高窟而成為圣地的,成為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的,成為讓無數人朝圣的地方,倘若沒有莫高窟,或許就沒有敦煌的今天。然而時輪轉至今天,偉大的國家文化興盛時期,敦煌與莫高窟已經融為一體,不分你我,成為一個無量光明的美妙世界。如今的敦煌,已經孕育出了燦爛的文明,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進程和絲綢之路的重興,敦煌文化藝術也會隨之映入更多人的眼簾,敦煌是人類的,敦煌是世界的,敦煌是中國人的驕傲。 這一次,在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閉幕后我到敦煌,采風聽聞,了解調研,看到了近幾年在省、市、縣歷屆政府努力和領導帶領下,全民參與,全社會動員,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敦煌面貌。在正在施工的“文化產業園工地”,看到了規模宏大的氣勢,以打造“文化圣殿,人類敦煌”的《敦煌市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分布示意圖,更讓人生發出敦煌一片無限光明的遠景藍圖。 其它過多的問題,我就不多談了。擇其要者,敦煌對各個板塊(景點)的名跡勝地要形成一個文化層面上的理論深度,有史可尋,有故事可講,創造自身的文化品牌。除了文化藝術性的硬件建設外,更要注重發揮文化藝術性的軟實力。同時,敦煌在做好旅游服務、交通便捷、安全和諧、減輕消費成本的前提下必須要打造自己的“國學文化基地”板塊,敞開胸懷,吸納各界優秀人才,舉辦書畫、茶道、武術、養生、彩繪、攝影、影視、工藝設計等有關道、儒、佛的傳統文化交流活動,開展具有國學文化傳播性質的教育培訓公益活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文化輸出與輸入窗口,給予這個“樹立傳統文化現代復興的典范,打造國際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注入新鮮養分,促使文化創意、文化旅游與文化產業鏈項目能夠順利、成功的升級,最忌跟風瞎鬧,不計成本的重復建設,以確保后勁有余。
相關鏈接: 著名書畫家楊牧青向暢游大中華形象大使選撥大賽組委會題贈書法作品 著名書畫家楊牧青參加第八屆(2016)甘肅人在北京元旦聯誼會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