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訊:文/黃守愚 藝術的化境是什么?一千個藝術家有一千種說法。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 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 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對于劉鐵臂來說,首創“陰陽染”技法等于走入了王國維先生所指的第三境,這也是他沉潛反復的心得。雖然“陰陽染”還只是技法,不等同于化境,但是已自成一派的劉鐵臂,早就腳踏日月,揮筆敲響火星鐘,飛騰在通往“化境”的路上。當然,路還很漫長,需要大氣力。
在西方,沒有光,畫家便看不見自由,看不到真實。有了光,就有中心,有邊緣,也就意味著有黑暗。所謂“文明”,也是如此,有它的“文暗”。畫家在紙上隨便涂抹幾筆,明與暗、中心與邊緣便自我呈現出來。越是邊緣反而墨色濃厚光亮,越是中心倒是淡薄陰暗。
“文明”還有一個弊端,不斷負重因襲,禁錮人的心靈,束縛人的創造。惟有離經叛道,一錘子打碎祖師的教條,才能走出重圍,找到真實的自己。
自明清以來,邵陽的灘頭年畫、剪紙、翻簧竹刻以其濃郁的民間氣息聞名全國,靈光四射。劉鐵臂生長在邵陽山里,自幼桀驁不馴,在把玩本土的鄉俗中,滋生了畫畫的濃厚興趣。顯然,盡管劉鐵臂后來又汲取了湘西民間版畫的營養,但是他兒時的涵泳,使得劉鐵臂敢于沖破網羅,“無意識”地創新技法和走向化境。 道家講得意忘象,佛家講上岸舍筏,心,本不隨象,只是氣力小的人才受到“幻覺”的暗示,指鹿為馬。按照莊子、惠子的辯論,我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唐人以胖為美,今人以瘦為美,其實,評價女人美不美,不是眼睛,不是道德,不是宗教,不是文化,更不是性欲,而是“幻覺”。
老子曰:大象無形。小象,是有形的,它是“幻覺”。劉鐵臂的作畫,在處理“象”方面,出現了對傳統的反動,出入有無,在述說一種他的自由,一種他的超越,也就是在澄明他此在的“心”。 無法無天,乃見本真。黑白、明暗、虛實、疏密、濃淡、枯濕,在劉鐵臂的畫作里面,表現得非常夸張,使他的畫作粗獷古樸,應該說,這是神話語言。很多人認為,原始人物質條件差,生活痛苦。其實不然,原始人無法無天,心靈自由,正如小孩子一樣沒有束縛,生命放光。但是現在的人,內心黑暗,一身被烏煙瘴氣籠罩著,哪里可以看得見“美”的光芒?翻讀劉鐵臂的畫集,應當說,他是走出了烏煙瘴氣的,發現了“美”,所以心在另外一端。
其實,劉鐵臂的沒骨畫,實有骨。骨在心與意之間。心意不足,失神。心意太足,傷神。無心,則神韻自明,而骨在其中。劉鐵臂在處理這個方面,似乎已游刃有余了。 總的來說,劉鐵臂已自成一派,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追求。 拉拉雜雜,一邊看劉鐵臂的畫作,一邊寫下這些囈語。作為當代實力畫家的劉鐵臂,是30個“中國當代最具市場價值與藝術潛力的畫家”之一,作品在全國各地巡展,上百家媒體在關注他,很多投資商與藏家非常看好他。他的這些成就,來之不易,既是從勤奮中磨礪出來的,也是潛意識里噴涌出來的。
劉鐵臂,男,湖南邵陽人,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藝術系主任、教授、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湖南一品國藝館藝術總監、湖南芙蓉畫院院長。 作品參加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05年至2010年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第六屆、第七屆全國工筆畫大展、中國百家金陵中國畫作品展等國家級重大展覽近30次。有作品獲金獎、優秀獎(最高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臺灣、香港、澳門及國外藝術機構收藏。2016年,作品《高蹺隊》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選送法國巴黎,代表國家參加中法藝術交流展;2016年作品《紅土地》被評為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作品。 編著、主編教育部全國高校十三五規劃教材、精品課教材近10部,主持國家級、省級課題4項,出版專著、畫集、作品集12部,在國家級、省級核心期刊、公開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微信:2230587892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