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網 消息:屈原的一生,光齊日月。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屈原是中國第一位世界文化名人,在他光輝燦爛的一生中,留給后人無數的寶貴財富,尤為被世人傳頌的,就是他的文學成就和他的人格魅力。 作為一位古往今來皆被稱頌的浪漫主義詩人、愛國主義巨匠。對于屈原文化的再度挖掘與學習,有利于我們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粹中汲取知識與營養,使得今人對于中華民族的認知加深,更有益于我們對于愛國主義的傳承與發揚。 如何來理解屈原文化及其深刻的內涵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梳理。 一、屈原文化是對楚文化的一次總結與升華 中國文學史上,歷來有南北文化之分;不同的地理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產生了不同的文學作品,地域文化對于文學作品的影響除了地理風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本地風俗民情所產生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不同的人文環境勢必會給創作者的文學作品打上深刻的烙印。從地域上來看,《詩經》所代表的是黃河流域的文化特點,而屈原創作的《楚辭》則反映了長江流域的地域風格與文化特色。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宋人黃伯思在《東觀余論》中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如漢代劉向《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歷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屈原在他的作品《九歌》中所作的十一個篇章中,主要就是反映了楚人對于東皇太一、云中君等傳說中的巫神的祭祀活動,《離騷》、《招魂》等作品亦有大量的描寫。 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而屈原以其絕世的才華,在楚文化的基礎上,創作出完整的楚辭這一文學體裁,并以他的傳世名作《離騷》《九歌》《天問》等作品留于后人。屈原的楚辭,既是楚地文化的一個總結與升華,又代表了楚辭這一文學體系的最高成就。 二、屈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歷史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眾所周知,從文體衍變的傳承線路來看,中國古代文學常用的簡易劃分是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2000多年前,詩經盛行流傳,但詩經在整體發展的過程中,日趨定型,后期在題材創新和作品傳承上,漸趨緩慢。 屈原在整理楚文化的基礎上,創作了楚辭體,其風格和表現形式與詩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后宋玉的《九辨》又豐富了楚辭的表達形式。而漢賦這一文學體裁,受楚辭的影響非常深。漢賦帝王皆學楚辭,以賈誼《吊屈原賦》為例,漢賦也經歷了騷體賦、大賦、小賦的變遷,并涌現了司馬相如、東方朔等漢賦大家。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后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因此《詩經》與《楚辭》并稱為風、騷。《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而代表《楚辭》的《離騷》,則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文人騷客”的緣起、屈子當年賦楚騷等詩詞,均可以說明屈原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中的意義。 三、屈原作品的浪漫情懷開創了一種影響深遠的文學手法 有人說楚辭的象征就是長江,浪漫奔騰,又像是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璀璨絢麗。的確,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個美麗奇幻的愧美世界,那個世界有高高在上的巫神,有美麗無比的山鬼,有奇幻斑斕的天神世界,有奔騰的江水,有時空的轉移……在屈原的詩歌中,他向世人描繪了一個浪漫主義的海闊天空,一個神幻奇美的繽紛天地。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在離騷中,詩人通過向重華陳辭,分析了往古興亡的歷史,證明了自己的態度,否定了消極逃避的道路,表達了追求實現理想的強烈愿望。他向幾位傳說中的美女求婚,就是詩人對于完美事物追求的表現。“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他去叩帝閽,閽者卻閉門不理;“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于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 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采用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說為素材,其想象之大膽、豐富 ,古今罕有。《九歌》是第一套在民間戀歌巫曲基礎上創造的抒情組詩,文學史家視為原始戲劇性歌舞珍貴的記錄。 屈原作品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香草美人。 在《離騷》中, 屈原描寫了大量有關香草的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們佩戴在身上,后世普遍認為,離騷當中的香草美人代表屈原對于美好的政治的向往和高尚的人品追求。故司馬遷贊屈原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王逸說:“行清潔者佩芳。”張德純說:“蘭芳秋而彌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屬。”(游國恩《〈離騷〉纂義》)這充分說明了香草的喻義以及它與人格美的關系。 《離騷》中多處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認為美女代指明君賢臣,李陳玉認為:“言求女者,求賢君之譬也。” 屈原對香草美人的追求,不僅是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對于國家富強的向往。 王逸就這樣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饞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 后代文人沿著屈原的這一傳統,用香草表達其對理想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如陸機寫“江蘺生幽渚,微芳不足宣。被蒙風雨會,移居華池邊。發藻玉臺下,垂影滄浪淵。沾潤既已渥,結根奧且堅。”傅玄寫“佳人遺我蘭蕙草”,這都是以香草來比喻君子的高潔品格。孟浩然的“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就是以芳草寄寓自己歸隱的意向。王維的“春風動百草,蘭蕙生我籬”展現出其高雅且閑靜恬淡的情操。 以香草明志,寓情。后世文人受屈原影響如此深刻,其一是因為屈原楚辭帶給后人的深遠影響,其二是屈原人格的偉大,千年以來的后人都愿意效仿。 四、屈原文化的美政思想表現出的愛國主義情操 屈原的作品中,無論是浪漫迤邐的場景描寫,還是香草美人的自我詠志,其核心思想都是源于他堅持“美政”理想的向往。 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而屈原對于美政追求的中心思想,就是離騷中寫到的“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這就是明君與賢臣珠聯璧合,彼此信任與倚重,有利于國家的政治措施才能落到實處。而賢臣就是屈原自己,那誰又是那個可以讓屈原效忠的明君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為之一生求索。 屈原的作品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也表體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半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的人格魅力與作品交相輝映,使得他所代表的愛國主義情操流芳百世。盡管詩人在離騷中上下求索,盡管詩人所在的國家,最后讓他失望透頂,“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旁人勸他遠離楚國,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是非常正常的士大夫行為,但屈原對于國家的熱愛,是其他任何一位士人所不能比擬的。當他想到離去的時候,卻遇到了“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當他騰空而起的時候,卻看見了祖國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他終于留下來了。詩人通過這一系列虛構的境界,否定了與他愛國感情和實現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馳的各種道路,最后決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五、屈原給后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與評價 在屈原之后的80年后,賈誼寫下了《吊屈原賦》,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屈原、賈誼兩個人的傳記,他們雖然不是同時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才高氣盛,又都是因忠被貶,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學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馬遷才把他們同列于一篇。 屈賈成為了一個特有的名字,在后人的文學作品中屢次出現。 南朝梁武帝《設謗木肺石二函詔》:“懷傅呂之術,抱屈賈之嘆。” 唐杜甫《壯游》詩“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 宋歐陽修 《送趙山人歸舊山》詩:“ 屈賈江山思不休,霜飛翠葆忽驚秋。” 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明張居正《與吳川樓給諫書》:“假令屈賈之儔,少留意於此,則汨羅無不返之魂,長沙無賦鵩之感矣。” 漢武帝是漢代第一個熱愛屈原作品的皇帝。淮南王劉安,則是對《離騷》作了很高評價的第一位文學理論家。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了屈原“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范,可“與日月爭光”。其后,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并論。他盛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是屈原偉大完滿人格的寫照。可見,司馬遷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后漢的王逸盛贊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至于梁代的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于《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典的四事。宋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后整理、注釋《楚辭》的又一著名學者。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注》一書。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 千古才子蘇東坡,被譽為是古往今來屈原最大的擁躉者和崇拜者。蘇軾雖自身才華橫溢,但從年少時起,一直到人生的晚年,對屈原的崇拜就如現今的狂熱粉絲。他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贊嘆屈原的《離騷》“價值極高,足與日月爭光可也”。明人蔣之翹在《七十二家評楚辭》中所引的一段話,蘇軾曰:“楚辭前無古,后無今。”又曰:“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蘇軾認為楚辭是空前絕后的杰作,在亙古以來萬千作家中,只有屈原一人令自己感到絕對無法相比。蘇軾的一生教過許多學生,他經常說:只要熟讀《詩經》和《離騷》,作詩的一切技巧和精神就都掌握了。不僅要求學生熟讀《離騷》,他自己在暮年之際仍常讀《離騷》,忘情其中。 或許只有蘇軾那樣的才情,才能完全理解屈原《離騷》中的精髓與內涵,才有資格用《屈原廟賦》與屈原隔空對話,真正懂得屈原。 朱熹是我國哲學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對《詩經》和《楚辭》的研究均有重要貢獻。他注《離騷》中“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 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把它與古老的“詩三百篇”相比較,并對于它的特點與貢獻做了這樣的評論:“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毛澤東熟知歷史,喜歡縱論古今。他推崇的歷史人物很多,如司馬遷、曹操、李白、李賀等等,但最為推崇的是與他同屬楚人的屈原,不僅專門寫詩贊之,而且將其思想性與藝術性俱高的作品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作為國禮贈送外賓。1961年秋,毛澤東專門寫了一首《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1959年8月毛主席在《關于枚乘七發》的批語中寫道:“騷體是有民主色彩的,屬于浪漫主義流派,對腐敗的統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賈誼、枚乘略遜一籌,然亦甚有可喜之處。”民主、浪漫、批判的匕首,這對于我們在現階段重新評價和學習屈原,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 六、傳承屈原文化,弘揚愛國精神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于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忘我的斗爭精神是他的性格特點。他熱愛祖國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國能強盛起來,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屈原更偉大的地方,是他做到了人格與作品的高度統一。屈原以一生的遭遇證明了自己的人格和品質。正是他頑強地維護自己信仰的人生歷程使他的作品更加高尚,他為中國詩歌豎立起一座曠世豐碑;他的作品意境又成為他人格的寫照,為他的人生留下了真實的證明,使屈原作為一位偉大詩人的人格具備了流芳百世的獨特魅力。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但更是一位愛國主義的偉人。他的一生,為了自己的國家,為了自己的民族振興,嘔心瀝血,披肝瀝膽,一生求索,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與國家共存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提出并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多次強調,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 2014年10月,習近平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對文藝創作者強調,“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習近平還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研究屈原生平,弘揚歷史文化,傳承和發展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這個時代對于社會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建設,有著非常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毛澤東說:“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圣。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謹以此文獻給全國人民,祝大家端午安康!(作者系中華屈氏宗親會會長)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微信:2230587892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