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去的家書(資料圖來自網絡) ![]() 遠去的家書(資料圖來自網絡) 中國傳媒聯盟 據 華夏文化傳媒網 訊:近日,我在收拾書柜中收藏的書籍時,發現了一本書中夾著幾封信。打開一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爺爺和父親寫給我的,屈指一算距離現在已經有幾十年的光景了。 面對著這幾封信,睹物思人,我的內心是感慨萬千。打開書信,信中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爺爺和父親對我的殷切期望和濃濃的情感。只可惜的是,爺爺和父親已經離我遠去了,去了天國,要想再給我寫上一封信是不可能的了,想到這些,傷感的淚水無聲地流下,我的心都要碎了。 傷心之余,我把這幾封信整理好,小心翼翼放到一個小匣子中,擺在我書柜的正中央,讓我天天都能看得見,天天都在想著逝去的親人。 我突然想起了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烽火連三月的季節,能收到一封家書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的難得啊。這封家書勝過了萬金,它捎來了家人的一片真情和深深的問候,還有那老母親字字的叮嚀和長長的嘮叨啊。 家書,一封信輾轉了多少人的手,在路上走了如此長的時間,到了收信人的手中,打開家書時是那么的迫不及待,讀著家書是那么的無不興奮。一封家書就好像家中的親人站在面前,一封家書就是一顆父母滾燙的心啊。不管是在遠古的年代,在戰爭的年代,還是在和平的年代,家書是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家書是一絲心靈上的慰藉,家書是一句親人的呼喚,家書是一條親情的紐帶。 面對著家書,我們復雜的心情無以言表;面對著家書,我們期盼的心才能落地;面對著家書,我們渾身增添了無窮的力量;面對著家書,我們才感覺到家里會是一切安好。 以前在電視和電影里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在車來車往的鬧市區,一張桌子,一把筆墨,一個布幡,上寫“代寫文書”,一個戴著近視眼鏡的老者在桌前正襟危坐。許多鄉親來到這里,求著老者為自己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寫家書。這樣的情景在過去的年代里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因為家里人不識字,沒辦法,只好求著別人來代寫家書,捎去問候,給親人、朋友報個平安。 在逝去的年代,由于交通不便利的原因,致使家書有的在中途遺失,有的幾年后才收到,有的甚至石沉大海,音信皆無。說句心里話,不管是誰寫家書,都希望能早點收到回音,可是恰恰不盡人意。有的家書是讓遠方的兒女回來看父母一眼,但收到家書后已經是父母睜大雙眼也沒有盼來兒女,以至于連死都難以閉上雙眼。 在戰爭年代,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解放戰爭時期,中華好兒女報名參軍上戰場,親人的家書如大海沉石,多年不見兒女音訊,許多許多的親娘盼白了頭發,熬瞎了雙眼,哭干了眼淚,收到的回音僅僅是政府送達的一份“烈士通知書”。在和平年代,遠在邊疆哨卡的解放軍官兵,半個月才能收到一次信件。看到家書,戰士們歡呼雀躍,相互傳閱,有的戰士甚至晚上熄燈后還躲在被窩里拿著手電筒偷偷地看著家書,遠方的父母,他鄉的戀人,諄諄教誨牢記在心,句句話語暖在心頭。難道這些情景不就是“家書抵萬金”的真實寫照嗎?難道這些情景不就是“鴻雁傳情”的久久渴望和期盼嗎? 小時候,我曾看見父親在煤油燈下寫著家書。 父親是鄉村教師,中師畢業生,雖說沒有很高的文化,但是在東北鄉村也稱得上是識文斷字的人,也會有許多的鄉鄰求父親代寫家書。 父親寫家書是往遠離千里之外的爺爺家郵寄的。父親在1957年被錯化成右派,被遣放至松花江邊的一個小漁村教學,爺爺領著一大家子人背井離鄉去了小興安嶺腳下的金山屯。從此父親和爺爺、奶奶遠隔千山萬水不能相見,只能靠家書來相互問候和慰藉,以解思念之情。加之爺爺害怕我的大姐受右派父親的牽連,臨走時還把大姐一起帶到了金山屯。 父女之情,父子之情讓父親一下子蒼老了許多,維系親情的家書不知道寫了多少封。我曾經看到,父親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一邊沉思著,一邊皺著眉頭,刷刷的筆尖下抒發著不盡的相思和道不完的叮嚀。當爺爺來信的時候,父親看著家書,有時會含著眼淚,有時會沉默不語,有時會興高采烈的像個孩子,有時也會嚎啕大哭。家書啊,就是因為一封家書,讓父親在坎坷的人生中翹首等啊,盼啊。 每當聽見郵遞員騎的自行車叮鈴鈴的響聲想起,父親會一步竄到院外,漲紅的臉頰和語無倫次的言語讓郵遞員感傷不已。當收到家書時,父親馬上會拆開,一個字、一個字的默念著,害怕不小心丟失一個字,也害怕丟失掉親人之間那濃濃的親情。當郵遞員告訴他,今天沒有您的家書時,父親會站在院外,悵然若失,呆呆地面向遠方,嘆口氣,抽起了一袋悶煙。那劣質煙草燃起的煙霧隨著風和他的思念一起飄向了黑黢黢的大山,飄向了翠綠的金山屯,飄向了日夜流淌的湯旺河,飄向了一望無際的天際。 家里有時還會來一些不識字的鄉親們,求父親給寫家書。每次父親都會撂下手中的活計,立馬給人寫信,他害怕萬一耽誤了郵期,害怕鄉親們因為家書寫的不及時會睡不著覺,會吃不下飯。等我長大以后,考上大學,離開了老家,來到沈陽讀書,和家里聯系的一直是家書。 那時,通訊還不算發達,電話還得通過總機來要,有急事時去電報局拍電報,剩下的就是寫家書了。父親半個月就會來一封信,爺爺一個月也會來一封信,他們心中的關愛和諄諄教誨讓我至今還記在心中。每當收到家書,我都一個字不拉的去品讀和咀嚼,從字中感覺真情,體會溫馨。而且馬上寫回信,以免父母的惦念和不安。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父親每次的家書落款都是“媽媽口述,爸爸手筆”。我知道,母親想兒子是“十指連心哪個都疼”的感覺,她的嘮叨和惦念之情勝過世界上所有的親情,博大寬廣的深情厚意讓遠在他鄉的孩子們永遠都不會忘卻。在沈陽讀書幾年的光景,我收到的家書裝了整整一皮箱。后來,我參加工作了,在齊齊哈爾,離家還有幾百里地,還仍是半個月一封家書,同時也會收到父母的家書。 隨著社會的飛速向前發展,通訊事業逐漸地發達了,座機、傳呼機、手機代替了家書,近十年人們也都用上了手機。當我想父母和爺爺的時候,電話一撥,就能聽見父母和爺爺的聲音,但是每次都是匆匆掛斷電話,總覺得說不清,道不明的,還是覺得不解渴,沒有家書說得明明白白。難能可貴的事,父母和爺爺用不慣手機,仍然是給我寫家書,說見著家書比啥都親。爺爺和父親去世之后,我就再也沒有收到家書了,一下子感到我的生活中失去了很多很多,是親情?還是惦念?每年,我都會在爺爺和父親的祭日寫上一封家書,訴說想念之情和無盡的哀思,捎給遠在天國的他們。我相信,他們會收到的,會感覺到世上還有親人在天天惦記著他們,心里在呼喚著他們。 哦,家書,盛滿親情的家書, 哦,家書,帶去一片真情的家書, 哦,家書,捎去的是割舍不掉的血脈關愛, 哦,家書,帶去的是嘮嘮叨叨的敘說和難以忘懷的印跡。 哦,遠去的家書啊, 家書能遠去,但是親情不能遠去。趁著親人還在,寫上幾封家書吧,哪怕只有幾個字。
作者:劉希文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