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情系百姓網 訊(《人民禁毒》雜志記者李法明報道)2017年10月8日下午,人民禁毒雜志社副主編李法明在山東省泰安監獄黨委接待辦公室原主任孟廣軍的熱心介紹下慕名對退伍軍人,警壇作家,《陽光與罪惡》(法制紀實文學專集,2004年10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由國家司法部監獄管理局原局長王明迪題序)著作者、山東省泰安監獄政治處原副主任魏述海進行了專訪,魏述海這位年過六旬的警壇作家表示大力支持《人民禁毒》雜志社面向全國各地開展的各項采編工作和活動。

2017年10月8日下午,人民禁毒雜志社副主編李法明在專訪警壇作家、山東省泰安監獄政治處原副主任魏述海。
魏述海16歲參軍,19歲進建設兵團,23歲調入山東省泰安監獄,歷任辦事員 、政治助理員 、團委書記 、政治處主任 、教務處副主任 、學會秘書長等職,2012年退休。
40多年來,魏述海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除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經常應邀到大中專和高初中學校,講預防青少年犯罪法制課。在長期的工作之余,結合理論與實踐經驗撰寫文章,先后在國家、 省、 市級報刊發表理論文章、 報告文學 、通訊報道600余篇,計百萬余字,30多篇文章獲獎,并參與了山東省監獄局《揚起新生活的風帆》 《重鑄靈魂的圣火》 和國家司法部《犯罪與綜合治理》等20多部書的撰寫和編輯工作。另外還寫作出版了《孽海情恨》、《陽光與罪惡》《中國監獄》、《黎明靜悄悄》、《青少年法制教育讀本》五本個人專著。在監獄黨委的領導下,他還親手策劃組織制作了《大墻內的女警官》、《新生之路》和《新生曲》三部電視專題片,先后在省、市電視臺播出。其中,《大墻內的女警官》獲省法制新聞專題片三等獎。
2002年至2006年五年期間,魏述海被省監獄局推薦到國家司法部選拔借調參加撰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史》,圓滿完成了部領導交給的調研和寫作任務。
國家司法部監獄局第一任局長、中國監獄學會常務會長王明迪同志在《陽光與罪惡》一書親筆作序的序言中說:“在長期的實踐中,述海同志有所行、有所感、有所悟,以文學的形式熱情嘔歌監獄人民警察拯救靈魂、化腐朽為神奇的動人事跡,讓世人更多的理解這批默默無聞的特殊園丁們對祖國的忠誠,對社會的奉獻。欣喜之余,擬此短文,以表達個人對作者的贊賞與感激之情”; 山東省司法廳基層工作處副處長李玉洲為《陽光與罪惡》一書所寫的前言中評價道:縱觀全書,不失為一部形象生動的法制宣傳教育好材料。

2017年10月8日下午,人民禁毒雜志社副主編李法明(右)與警壇作家、山東省泰安監獄政治處原副主任魏述海合影。
1997 年香港回歸。這一年,正在中國西南政法大學就讀的魏述海的獨生女魏霞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她在父親的感召下成了一名山東省泰安監獄的一名監獄人民警察。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獄警生涯。
當時他所在的監區是鑄造車間,一年四季都是粉塵漫天、噪音充耳、熱氣蒸騰。酷暑時,廠房內能達到六十度以上的高溫,可干警們以苦為樂,笑稱蒸桑拿。 在那里,除了整理犯人檔案,書寫減刑假釋報告,起草領導講話等文字工作外,她還參與到服刑人員幫教活動中,對監區一線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早出晚歸,默默無聞,是一線干警的真實寫照。那段時間,魏霞大量的寫通訊,寫報道,寫自己的所有見聞和感受。

2017年10月8日下午,人民禁毒雜志社副主編李法明(右)與警壇作家、山東省泰安監獄政治處原副主任魏述海合影。
有一天,在一個專門開辟出的會見室角落,一名形容枯槁的服刑人員和一名十三四歲的小女孩悲凄交加、失聲痛哭。原來,女孩的母親被她的父親,也就是眼前這位服刑人員殘忍殺害了。由此,男子被判處死緩。入監后,他逃避勞動,破壞生產,無惡不作,反正妻子被自己殺害了,兩個孩子也都當他是殺母仇人,恨不能把他千刀萬剮,他覺得活著沒有啥意思,一心求死。
為了喚醒這個僵死的靈魂,在教導員的安排下,魏霞寫了十幾封尋找孩子的信,一一發出,終于得到了兩名孤兒的下落。教導員得知后,非常高興,立即派人趕往那個偏遠鄉村。在一間破舊的民房里魏霞見到了一對可憐的小姐弟。
回來后,魏霞心情沉重地向監區匯報了情況,隨后又繼續給孩子寫信、講道理,醫治他們心靈的創傷。終于,獄警們似雨露一般滋潤了孩子們冷漠的心,小女孩同意會見她的父親了。那位無比悔恨的父親見到日夜思念的女兒時,重重跪倒在地,把頭磕向冰冷的水泥地板,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哭聲,他肝腸寸斷的懺悔喚醒了小女孩與父親的血肉之情。
魏霞也被這眼前的悲歡離合所感動,那一刻,她親眼見證了監獄工作的化腐朽為神奇,深深體會到監獄工作的平凡而偉大,頓覺自己所肩負的沉重責任,第一次為自己的職業感到了驕傲和自豪,堅定了要扛起這份責任,成為一名優秀獄警的信念。

畢業于中國西南政法大學警壇作家魏述海的女兒魏霞近照
那次難忘的會見過后不久,魏霞依依不舍告別了監區,被調至政工辦做宣傳、勞動工資統計報表工作。她認真努力地學習政工業務,盡心盡力的完成本職工作。她本身是學習法律專業的,數學是弱項,做起報表來,連基本術語都搞不懂,自然困難重重。沒辦法,遇到不會的,魏霞就打電話,不厭其煩向前輩和同行請教,或者干脆采取倒推、比較、找規律的方法,一個數字一個數字的摳查。就這樣,硬著頭皮一干就是五年。從開始的不會,到后來的畏難,到現在的得心應手,魏霞付出了許多,也收獲了許多。在領導和同志們的熱心幫助下,之后的四年里,魏霞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建立了一系列統計臺帳,并且連續四年在年終報表審表工作中,因報表完成質量高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好評。
在專訪中,魏述海對記者說:“我的父親、母親是老八路,都參加過偉大的抗日戰爭。父親1936年(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的萊蕪縣(今萊蕪市)陶鎮(口鎮西部)以修自行車鋪為掩護,做地下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后,父親擔任陶鎮鄉的黨支部書記。記得父親講兩次遭遇危險。一次是在家鄉的雪野水庫附近(當時還沒有水庫),一個中隊的日本兵排著整齊的隊列,邁著軍國主義的步伐,在山溝拐彎處距離父親有30米的公路口與父親相遇,父親當時只一個人外出執行任務,腰里別著盒子槍,遇到這種突如其來的情況,想躲是躲不過了,如果跑,將會被鬼子的子彈打成馬蜂窩。情急之下,父親急中生智,迎著鬼子的隊伍走了上去。鬼子隊伍從父親身邊“呱呱”走了過去。鬼子踏地皮鞋的腳步聲漸漸遠去,父親如惡夢方醒,發現自己已經一身冷汗,再也邁不動步了。那真是一次生命的賭注,一場生死關頭的心理較量。
另一次是父親和莊鄉們一起在家鄉的河北村外的祖墳地給老祖宗上墳。突然,一個中隊的鬼子出現在河對面的南嶺子村口,鬼子發現一群人在野地集會,鬼叫狼嚎地跳進河里,向河這邊正在上墳的鄉親們撲來。父親一看事情不妙,就動員鄉親們立即轉移,可鄉親們說:“我們是老百姓,日本人不會把我們怎么樣,你是共產黨,很多漢奸認識你,你在這里會給我們帶來更大危險,會認為你在這里宣傳組織我們參加你們八路軍呢,為了大家安全你還是一個人快跑吧!”父親苦勸無用,扛起一把農具耙子,朝西邊的山溝跑去。這時鬼子發現有人逃跑,便向父親開槍,密集的三八大蓋子彈和一梭子歪把子機槍子彈在父親身邊呼嘯,幸虧父親年輕力壯,聰明靈活,躲過了鬼子機槍的掃射。中午父親跑到山口村時,得知和他一起給祖宗上墳的十多名無辜鄉親,被鬼子殘酷殺害,父親悲痛萬分。
后來由于叛徒的出賣,父親被捕。父親在敵人面前沒有屈服和暴露黨的機密(這在后來歷次運動組織審干時得到了證實)。父親是從敵人的監獄逃跑的,直接逃到東北,結果又被鬼子抓了勞工,到礦井下挖煤,幾經磨難,父親逃出礦井,回到家鄉。鬼子上門抓人時,見父親患上了日本人傳播的瘟疫,就放過了父親。父親的棺材就擺在院內房屋門口,隨時準備下葬。當時,父親的姐姐(我的姑姑)不顧婆家阻攔,回家照顧病危的父親。在姑姑的精心照料下,終于從死神手里奪回了父親的生命。不幸的是姑姑被感染上瘟疫,用給父親準備的棺材埋葬了姑姑。為此父親痛悔一生。父親在養病恢復身體期間,密秘地尋找組織,最后終于找到部隊,在張仁初(老紅軍)團擔任宣傳干事。有一次,父親在主席臺上宣傳黨的抗日救國方針動員人民群眾支援抗戰,遭到日本特務的槍擊暗殺,父親負傷(被評為二等甲殘廢軍人)。抗日戰爭勝利時,父親負責遣送日本戰俘和日本平民的工作。在中國老百姓強烈的仇日氣氛和過激行動中,父親不顧個人安危,宣傳黨的政策,深入現場做人民群眾思想工作,保證了日本戰俘和平民安全,圓滿完成了黨交給的遣返任務。這就是我所知道的父親的抗戰。
我的母親是原泰安郊區北集坡鎮,也就是現已劃為泰安市高新區北集坡街道辦事處的一家童養媳,那時因參加夜校,接受了中共地下黨的進步思想,1942年(十三歲)逃離家庭,投奔八路軍,在膠東軍區某團衛生隊工作,從護士到護士長,又到加入中國共產黨。母親的抗戰就是她的護士工作,她沒有端著沖鋒槍與敵人的正面戰斗,也沒有過故事片中那可歌可泣的戰斗英雄事跡。她只是冒著槍林彈雨把受傷的戰友一位位從戰場上搶救下來,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挽救了他們的生命。在一次日本的飛機轟炸中,母親為保護部隊醫療設備而英勇負傷,被埋在敵機轟炸炸倒塌的房屋下面,戰友們用了半天時間才把她從瓦礫中搶救出來,昏迷幾天幾夜才蘇醒(被評為二等乙殘廢軍人),這就是母親的抗戰。
我的父母親雖然僅是無數中華抗日英雄兒女中的普通一員,但是他們不畏強暴,英勇抗敵,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事跡卻永遠激勵著我勿忘國恥,自強不息。。。。。。”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