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商界領袖新年論壇與會嘉賓系列報道③ ![]() 獐子島集團董事長吳厚剛已經確定參加出席由商界傳媒集團主辦的“大變革與新起點——2018商界領袖新年論壇”。2018年1月24日-25日,他會在論壇的“改革開放40年·企業家的光榮與夢想”系列演講中有什么樣的“驚人妙語”,我們拭目以待。想要現場聆聽吳厚剛演講,點擊圖片即可報名。http://m.kanshangjie.com/Club/Detail?id=1000004 邊陲要塞、傳奇之島,風拍浪打、精魂相傳,養海萬年、耕海萬頃。 獐子島鎮隸屬大連市長海縣,由獐子、褡褳、大耗和小耗4個主島組成,總面積14.95平方公里,目前常住島民1.5萬人。其長達57.7公里的海岸線迂回曲折,巖礁交錯,水產資源極其豐富。 2009年獐子島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在島上,每一個島民都可以從公司股票中分到紅利;任何一個島民的孩子呱呱墜地,都會自動擁有上市公司1000股股票;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都是省級標準,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初中的教育,全部免費;升入高中的孩子每年有1000元的補助,考進大學的每年補助有近萬元。 不僅如此,島民們普通的醫療全部免費,若患重病,都會得到善款救助。所有老人養老也都是免費的,一對老年夫妻一年還可以拿到1萬多元的養老金,老人們每年享受一次免費體檢和一次旅游。 是怎樣一種力量,使這個邊陲小島實踐著一種原始的共產主義理想? 這一切,跟市值百億的獐子島漁業集團,和它的掌門人吳厚剛有關。 酋長變法 吳厚剛是獐子島的兒子。 跟島上其他人家一樣,吳家祖輩都是漁民,吳厚剛的父親從事近海捕撈,也曾屢創產量紀錄。吳厚剛關于年少時的記憶,最快樂的是,冬季下雪時與小伙伴們一起捕鳥。而最難過的是,出海暈船。這種先天性的不適應,使得吳厚剛年少時的理想竟是“在陸地上工作”。 1980年代獐子島捕撈業蓬勃發展,也帶動了造船業的成長。中學畢業后,17歲的吳厚剛考進了造船廠,從一名鉚工起步,而后轉崗干起了出納、財務的工作。 當時的獐子島漁業,是一個典型的、政企合一的鄉鎮企業,沿襲了鎮委書記任董事長,鎮長當總經理的傳統管理模式。1980年代末,已經磨煉出一身財務素質的吳厚剛,被調到獐子島漁業的財務辦公室工作。 通過半年一次的概算和核算,吳厚剛發現獐子島漁業的收益數據,已經出現幅度較大的波動,低谷時甚至干了半年沒有掙錢。他立刻意識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海洋漁業資源出現了枯竭的跡象! 當時,父老鄉親們喜歡把年輕的吳厚剛喚作“孩子”,深得大家信任的他,在1996年當上了獐子島鎮鎮長,同時也是獐子島漁業的總經理。政企兼顧的他就像小島的酋長一樣,奮發著帶領小島奔向那個樸素的夢想。 ![]() 可是,新官甫一上任,打擊就隨之而來。1996、1997年,獐子島漁業公司連續年虧損5000萬元,如果繼續下去,整個公司甚至整個產業都很可能全部虧掉! 重創獐子島的,是外部環境的劇變。在過去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國家對漁業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對漁民們實施統一的收購價。市場經濟驟然打開了流通環節,一些二道販子來到獐子島上,開出高價,驅使漁民們開始私下將漁業產品販賣給他們。這就直接導致集體制的獐子島漁業產量下滑、嚴重虧損。 吳厚剛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集體制企業已經沒有活路,粗放式的資源掠奪更是岌岌可危。他當機立斷,開始推行產權制度改革,把捕撈船全部民營化。 漁民們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公司管理成本也大幅減少。 僅僅一年后,獐子島漁業就扭虧為盈,營業收入3000多萬元,船隊規模也從23隊迅速擴大為100隊。 海島偏遠、艱苦的環境,不僅僅磨礪了獐子島人的意志精神,更可貴的是,賦予了他們開闊、長遠的眼光。 產業鏈的征程 棄官下海,背水一戰。獐子島的兒子,究竟要把故鄉小島的命運,引向何方? 其實,吳厚剛心里早已盤算好了一條清晰有序的產業鏈征程:在產業鏈上端,放開獐子島漁業40多年積累起來的資源勢能,在產業鏈上游實施資源整合,進而圖謀產業鏈中游的加工環節,以及下游的流通渠道,最終逐鹿產業鏈的零售終端。 這一征程在公司內部,被稱作“三搶戰略”——搶海域、搶市場和搶機遇。 海域是有限的,但機遇是無限的。2004年,農行大連分行行長王志峰的一句話點醒了吳厚剛:“要想把企業做大,必須整合外部資源。你不可能擁有更多的海域,但你可以擁有更多的資源和產品。” 怎樣才能整合、利用更多的外部資源? 一個名為“五合一”的商業模式應運而生,五合一是指政府、獐子島漁業公司、農行大連分行、大連水產學院和養殖戶合五為一。其具體做法是:每年春秋兩季,獐子島漁業根據公司發展和市場情況,考察一定數量的養殖戶。符合條件的養殖戶,經政府批準,與獐子島漁業簽訂合作協議,作為養殖基地或加工基地。 獐子島漁業向養殖戶提供資金,農行大連分行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發放專項貸款,所有資金用于擴大生產和苗種購進。其間,大連水產學院提供科技支持,獐子島漁業通過市場、管理和人才等優勢帶動養殖戶擴大規模、增產增收。 ——這正是在時下的新興商業模式中,最前沿、最流行的“眾包”模式。 2005年,獐子島漁業從大連周邊的多個原料基地,收購蝦夷扇貝、海灣扇貝等原料6700多噸,比2004年增長76%。這帶動了大連、山東和福建等地的1.6萬農戶致富,長海縣蝦夷扇貝養殖戶,僅價格上漲一項就戶均增收3萬多元。 在完成上游整合的同時,吳厚剛悄然操縱著獐子島漁業的觸角,伸向產業鏈中游的加工環節。“只有通過加工環節,漁業資源才能成為商品資源,進一步貼近終端消費者。”2003年~2005年,獐子島漁業整合了山東榮成食品、大連海石食品等幾家加工廠。 2005年5月,這支觸角終于浮出水面。獐子島漁業投資1.2億元的金貝廣場,在大連市金石灘開業。這其實是一個集產品物流、貝類凈化、食品研發和安全監控為一體的大型產業園區。經銷商們再也不必坐船到56海里以外的海島上訂貨,而獐子島剛打撈上來的蝦夷扇貝和鮑魚,則可以在20小時內,抵達全國72個水產批發市場。 ![]() 真正讓獐子島名震全國的,是2006年9月28日。這一天,獐子島上市首發,隨即以60.89元的開盤價一躍成為深市第一高價股。隨后其股價持續攀升,最高創出了151元的紀錄,曾連續3個月穩坐“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的寶座。 銀行家的“三七定理” 對話吳厚剛,就是對話他天高海遠的人生風景,也是對話他沿著產業鏈飛流而下的商業邏輯,更是對話獐子島半個多世紀的經濟歷史。 采訪吳厚剛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一些熟悉的名字:南街村的王宏斌、華西村的吳仁寶、橫店村的徐文榮等,他們的共同點是以自己畢生的奮斗,把貧困的故鄉改變成富庶的熱土。他們以厚實的雙肩,同時挑起鄉鎮父母官和公司掌門人的重擔,形成了一種中國特有的政企合一的商業模式。 2002年,38歲的吳厚剛最終決定放下父母官那根擔,全力扛起掌門人這根擔。從商業制度的層面看,這一定是一種刺破與穿透,一種影響深遠的進步。 ——因此,用“銀行家”這個現代商業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來解讀吳厚剛經營“海底銀行”,是恰到好處的。 采訪過程中,令我頗感吃驚的是,吳厚剛對我說,現在,我們尚處于創業階段。須知,目前獐子島漁業擁有員工5000多人,市值131億元,是國內漁業當之無愧的霸主。 或許,對于具有光榮歷史與英雄氣質的獐子島,對于從偏遠海島上,于風雨浪濤中走過來的吳厚剛,“創業”二字,飽含著言之不盡的別樣意義。 吳厚剛身兼董事長和總裁,既要為戰略決策深思熟慮,又要在執行層面披肝瀝膽,員工們眼里的工作狂人就是這樣來的。可是,在一個成熟、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里,決策和執行是必須分離的。 吳厚剛對我說,分權而治是必然的,每個組織都要有這樣一個過程,但要看在什么階段。在我國現階段,凡是董事長和總裁分離的,幾乎沒有能夠配合好的。畢竟是兩個腦袋,兩個價值觀,兩個準則,甚至根本上是兩個文化。他還向我舉了聯想柳傳志和楊元慶的例子。 他堅持認為,目前在中國,最好的體制應該是董事長兼總裁,但當法律、市場體系健全到一個更高、更成熟的程度后,是一定要分權而治的。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獨特的吳氏少數派觀點,幾乎出現在了他經營海底銀行生涯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 比如,1996年,為了嘗試底播養殖技術,他背著罵名把幾千萬元往海里撒。1998年,在企業生死存亡之際,他頂住壓力,推行產權制度改革。 吳厚剛幾分得意地告訴我:如果一個決策有70%的員工贊成,那么它很可能是錯誤的;但如果有30%的員工贊成,這個決策很可能正確。因為時代在進步,如果30%的員工和你同步思維,這個主次是正常的,但如果70%和你同步思維,說明你這個領導就落后了。 ——這,就是貫穿于海底銀行家經營生涯的“三七定理”。 在獐子島漁業的董事長辦公室,一張窄窄的小床安靜地躺在角落里。吳厚剛說,平時工作困累了,就在這里打個盹。 原來,海底銀行家時刻都要出發,只能睡一張行軍床。 (本文原載于《商界》2010年8月號,本次刊發有刪節) 作者:曹一方 潘 燈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