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鎖,安徽蕪湖人,生于八十年代。享有國家高級技師、安徽省玉石雕刻大師等稱號,還擔任安徽省玉石雕刻商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上海寶玉石行業協會會員、中國海派文化行業協會會員、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理事、安徽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促進會玉石委員會常務理事等社會職務。
今天的玉雕藝術表現往往在于系統藝術訓練后的專業實踐,有扎實的美術基礎、長期的工藝制作和超前的審美表達,葉兆鎖卻不是科班出身,一開始入門的也不是玉雕行業。他自幼喜愛藝術,早年從事木雕藝術,直到后來師從中國國家玉雕大師彭志勇。之后在上海玉恒堂學習玉石雕刻技藝,在此期間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洪新華,中國玉石雕刻大師龐建新等多名海派玉雕大師的指點,收益匪淺,技藝不斷得到提升。2006年他學成有果,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玉鎖堂,2015年成立上海御鎖堂工藝品有限公司。在學習期間他勤奮好學,深知勤能補拙,憑借著對玉雕的那份執著與喜愛之心,花費了普通人數倍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玉文化,磨煉玉雕技藝。他的玉雕作品不光延續了原有的素材與內容,更注入了符合時代審美語言和吉祥寓意,擴展了作為藝術形式的玉雕視野,極大地豐富了玉雕的表現領域和價值空間,這也是葉兆鎖在日積月累的積養和修為中體現出的綜合知識與表現才華。
葉兆鎖在玉雕行業里獲得的第一個比較大的認可是2015年獲得的“安徽省首屆玉石雕刻大師”之名。他雕琢的童趣系列作品,雖衣著不一,形象各異,卻都憨態可掬、生動逼真、趣味多變,把童子的天真無邪,頑皮好動表露無遺。 其中最受大眾喜愛的作品是玉雕童子。 對于這種造型,民間有多種稱謂:執蓮童子、持荷童子、磨喝樂、摩睺羅、蓮孩、小玉人等。其實這和佛教流傳的“鹿母蓮花生子”故事有關。據《雜寶藏經》記載:很久以前,西域波羅奈國仙山上,一個名叫梵志的人經常在山石上小便。一只雌鹿舔食他的便溺而懷孕,生下一女。梵志將女兒收養。女兒長大成人后,被當時的國王娶為第二夫人,后懷眙,卻生下一朵千葉蓮花。第一夫人嫌其怪胎,將這蓮花置入竹籃,扔到了河里,任其漂流。這時,烏耆延王率眾在河下游,看見籃子便撈上來,打開后發現千葉蓮花的每一片葉子上都有一幼童。這些幼童被撫養成人,個個力大無比,都成了有用之才。于是民間就流傳:小孩佩“持荷童子”,有健康成才之兆;成人佩之,則兆“連生貴子”。無論故事如何,這種手持荷葉的小玉人都是一種吉祥玉,其文化意蘊既長久又豐沛。而在葉兆鎖看來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制玉人,有必要把現代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融入玉雕的創作設計中,轉變一下思考角度同樣可以將“持荷童子”中的“荷”諧音為“和”,也可以多一種寓意“和諧社會”。更貼近當代社會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當然葉兆鎖的玉雕藝術不單單只局限于人物,那些喜聞樂見動物,山水題材也是他的拿手選題,我見過他的陰刻作品梅蘭竹菊玉牌,清新典雅,氣韻非凡。梅蘭竹菊四君子,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一直為世人所鐘愛,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葉兆鎖用陰刻的手法予以琢制,更見其清雅亮節!而他的動物件作品更是萌態可掬,寓意吉祥,讓收藏者愛不釋手。現在的葉兆鎖,用心經營著自己的玉雕事業,在業余時間仍然不斷地在完善自我。
近年來先后榮獲中原玉博杯、百花獎、陸子岡杯、國藝杯、玉英獎、神工獎、玉龍獎、北京(國際)工藝美術博覽會、九龍杯等眾多行業獎項。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