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一種“折騰”:一種不滿于現狀的“折騰”,一種隨技法水漲船高的“折騰”,更是一種顯露審美的“折騰”。在一切“折騰來”、“折騰去”的過程中,一塊頑石隨之改變,也包括制玉者的人生。而出生于80年代的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人張美平就是這樣一位熱愛“折騰”,在“折騰”中找到自己的玉雕之路的玉者。 張美平,男,從事玉石雕琢十八年,獲得了國家高級技師、海派玉石雕刻大師、安徽省玉石雕刻大師等美稱,還擔任安徽省玉石雕刻商會副會長、安徽省工藝美術促進會玉雕委員會常務理事、上海寶玉石行業協會會員、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協會會員、安徽省徽派玉雕文化協會會員等職務。
他才華橫溢,拜海派玉雕大師吳新觀門下,大師悉心傳授和指點讓他進步神速。同時他又海納百川、博采眾長,揉合不同藝術特點,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他的作品構思巧妙、線條簡潔,渾然一體,宛若天成。在業內贏得廣泛的贊譽,被譽為“最具潛力的玉雕師”。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筆者找機會拜訪了張美平本人。 很多人很難將眼前待人隨和、話語溫和的張美平與玉雕大師聯系起來。可這就是一個真正的玉雕大師,平靜而不失激情,內斂而又思維活躍。在簡短的接觸中,他的言語間流露出對玉的愛,對玉雕的癡迷,讓人立刻感覺到張美平對玉以及玉雕的深厚理解,。 一個僅僅30多歲的男人是如何在激烈競爭的玉雕界嶄露頭角的,其中的艱辛和努力只有張美平自己知道。在今年的海派玉石雕刻大師評選的現場大賽上,一塊形狀普普通通的玉料,在張美平認真審視構思之后,憑借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如愿以償地獲得了一張大師的珍貴證書。這份榮譽更是張美平大師多年在玉雕上的辛苦與努力,癡迷與執著的證明和褒獎。
“呵呵,我不是大師,我只是希望探索自己的風格和創新之路,同時審視下自身的價值。”面對期待已久的榮譽,張美平卻異常平靜。他說著微微一笑,臉上透著靦腆。在他眼里,玉雕需要經過精妙的構思和感悟,“一塊玉石就像本厚厚的書,你想了解它,就要精心讀它,讀懂后才能琢成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我只不過是讀懂了關于美的一點規律。” 張美平時常回憶起那十多年的求藝之路,很有感觸。說到總是每兩年,就會出現一個瓶頸,但自己只能不停實踐,不停思考,慢慢就知道了其中的奧妙。從明清件的簡潔明快,到海派的深入肌肉骨骼的雕刻把握,張美平一直在體悟。為此,張美平還拜了上海復旦大學的教授學習西方素描,每個周六就去老師位于徐匯區龍華寺的畫室練習,如癡如醉地持續了一年半的時間,他笑稱,每天晚上的加班費都給了素描室。 當一個人的天賦和思考碰撞在一起,才能將一個人的風格慢慢熏陶出來。正是這段潛心學藝的歷程,加上大師們的悉心傳授,讓年輕的張美平進步神速。于是,2007年,他回揚州開了玉雕廠,2009年又將廠搬到了上海,并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開始從一個玉雕工匠向玉雕大師轉型。其間,他一邊創作,一邊四處尋找高手繼續學藝,他博采眾長,揉合不同藝術特點,慢慢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不斷將海派玉雕的工藝特色發揚光大并加以精巧表現。近幾年獲得神工獎、玉龍獎、玉英獎、九龍杯、徽工獎等多項行業大獎。
有人評價,張美平對玉石雕刻有獨特的理解,他的藝術風格在吸收傳統玉雕技藝精髓的同時,又開拓創新融合現代元素,既古樸典雅又不失現代審美意境,雅俗共賞。而在張美平眼中,玉的正能量,外部表現的是工藝、是技巧;內涵的是功力、是功夫。他在心里有著超越常人的體悟,玉雕作品有了魂魄才會有生命。 對于張美平來說,用心做好每一個細節,正是不辜負每一塊美玉的制玉之道。在近二十年中,張美平除了保持著對玉雕持久不散的熱愛外,還磨練出了自己的玉雕哲學,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學習玉雕藝術、不斷思考和提升自我。就是這種對木雕藝術的癡迷使得張美平不斷遇到瓶頸,又不斷采取各種方式克服,正如我們所知,在克服這些困境之后,他獲得了更高的玉雕境界。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