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 張暉,1986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攻讀魯美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專攻大寫意花鳥畫,擅畫蘭、竹、猴、豬、鴨等。現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沈陽文史館研究員。 在當下中國寫意畫藝術中,張暉無疑是極為引人注目的一位。這首先是他的寫意花鳥畫具有文人氣質,骨氣錚然;其次是他繼承了中國畫傳統,并未一味創新,而且張暉藝術生命力極其旺盛,近四十年的畫筆不輟,畫作彌豐,境界大開。 張暉的寫意花鳥畫,從美學觀念上講,他是崇真尚實的;從精神上講,他又有俠肝義膽。他的真性情,膽與識支撐的真人格,讓國內著名美術評論家贊譽有加。 張暉的過人之處是對前人的繼承,他學會了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的構圖,造型和筆墨技巧,學到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內在特質,也學到了幾位大師的獨特精神。他繼承幾位大師的氣韻神采,卻又比幾位大師自在放逸。即有用筆柔美嫻雅的特點,又有狂放奇峭的獨特個性風格,用筆更為放縱張暉為人質樸,剛直,對真,對自然的一往情深等。這些,是他生命本性的一部分,他的寫意花鳥畫繼承傳統又能別開蹊徑,這些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換言之,張暉的寫意花鳥畫,在于他把一顆質樸的心靈化入文人繪畫形式——在綜合、化入過程中,既賦予文人寫意畫以健康充實的精神內涵,又拓寬了藝術上的形式美。 張暉畫猴,鴨子、豬、谷子等突顯了活生生的生命感受。張暉在畫這些動物包括竹子、谷子縱情即興,率直寫情,坦率真誠地呈現自我,遵順情感的推動進入激情化的直接表現境界,這種激情化的表現整體上散發著一種勃發的生命力和躍動的生命感,這在張暉的寫意花鳥畫中表現的最直接,線條粗重狂野,不避破筆燥筆,多用側鋒,甚至散鋒,縱筆如風馳電掣,用筆蒼勁老健,蘊藉而富于變化,墨色豐富的層次和含蓄的變化充滿著無窮的韻味,色彩的運用則具有了獨立的美感。 張暉在寫意花鳥畫中注重從寫意中獲得空間意象,在抒寫中融入自己獨特的思想情感,用俯仰心靈的眼睛來觀察生活,追求精神和氣勢,追求天機天趣,表現大美,表現生生不息的精神,從而把他的寫意花鳥畫境界推向更高的層次。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出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簡單說,“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觀物”張暉從自身情感出發,將自我直接介入或嫁接到生活之上。 如果說張暉的寫意花鳥畫繼承了中國傳統文人寫意畫,并在傳統寫意畫中有一種“與眾相異”的新奇,張暉的寫意花鳥畫因其獨異的自我面目與其他寫意花鳥畫家區別開來。那么縱情恣肆,天真拙樸的筆墨比其他寫意花鳥畫家畫盡情酣暢,更自由奔放,張暉寫意花鳥畫因其強烈的書寫性而卓然獨立。 張暉將當下寫意花鳥畫推到一個拐點,他的寫意花鳥畫成為當下文人花鳥畫的一個象征。
在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交融中,張暉實現了其文化的視野和心靈歷程的質的飛躍。張暉的寫意花鳥畫是當下中國寫意花鳥畫中的一朵奇葩,他的寫意花鳥畫裹挾著東北黑土文化的因子創造出來了;張暉也正是在這一建構歷程中彰顯出其生命的光彩和濃度。在張暉的寫意花鳥畫藝術實踐中又一次獲得了實證,第一,“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張暉繼承了古代文人畫家的傳統,著力于表現文人的風骨,表現以文人尋找精神家園為旨歸的中國畫藝術。 張暉的寫意花鳥畫解構了當下文人精神的一把鑰匙。
文章作者簡介:
程義偉,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美術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沈陽書畫院簽約畫家。曾著《沈陽當代美術史》《遼寧當代美術史》《韋爾申油畫創作研究》《遼海文化鏡像——遼寧當代文學美術研究》《遼寧文化藝術形態與精神重構——以宋惠民、韋爾申、白國文為例》《周衛油畫創作研究》《黑土畫魂——白國文的藝術與人生》《張建新梅花藝術研究》《李連志藝術創作研究》等。
張暉簡介張暉,1986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攻讀魯美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專攻大寫意花鳥畫,擅畫蘭、竹、猴、豬、鴨等。現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沈陽文史館研究員。 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美展并獲獎,連環畫《駝峰上的愛》獲七屆全國美展銀獎;數百幅作品及多篇學術文章發表于國家級專業書刊;《張暉作品集》、《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集·張暉》、《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張暉花鳥畫作品精選》等八部個人畫集及多部主編、參編教材先后出版;在法國巴黎、煙臺畫院、遼寧博物館、北京榮寶齋大廈、俄羅斯托姆斯克、日本東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多次在全國范圍內招生舉辦張暉寫意花鳥畫高研班;數十幅作品被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中外美術學院和美術館等文博機構收藏。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