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源,1962年出生,山東萊陽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工筆畫學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委會副秘書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寫生創作培訓班導師、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人物畫藝委會委員、山東藝術家(書畫)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 風骨 花開時節終逢君。三月明媚的春天,我見到了聞名已久的著名畫家張洪源——華發,青衣,豪爽,健談。和預想中,并無二致。 寬敞明亮的工作室,畫意書香,一塵不染;壁上,是他各時期的畫作:山水、人物、花鳥,風格多樣,匠心獨具;寬大的茶桌,茶正濃,香氤氳——尋常的日子,畫室即是松風停云處,熏香點茶,插花掛畫,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也是一種意境。
燃一柱沉香,喝一杯老茶,畫一幅禪畫,時光不早不晚,一切正好。 我時常覺得:如果,可以選擇一個能夠回去的朝代,張洪源應該屬于宋朝。 張洪源說:“宋人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極致。”年代久遠、紙絹發黃的的宋畫,他喜歡。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大量購買國內外出版社1:1高仿印刷的宋畫,收藏觀摩;屬于生活美學中氣味美學的香文化,亦是在宋朝達到巔峰,他的畫室每日燃香,并且,只選用來自南方的沉香;更多豐富的宋朝文化,鐫刻在他心里,得知訪客名字中有“雪”,他隨口道出宋朝蘇軾的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可是,如果僅僅把張洪源的思想和文化限定在宋朝,分明又淺薄了。觀其言行,不難得知:他是一個多才、博學、有思想的人。 他作畫。從小,受心靈手巧的母親影響,從畫手工藝品開始畫畫;到十八歲,就讀于萊陽師范,自己編寫故事,手繪連環畫;再到后來,人物超寫實繪畫;及至目前,寫意山水及禪畫人物……畫風多變,氣象萬千。他的繪畫之旅,從偏遠的山村農家起步,行至有著三百余年歷史的藝術殿堂榮寶齋;他的人生,從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村少年,成為聞名畫壇的藝術大家。
他寫作。信手拈來的古體詩很多,無論在哪里,觸景生情,靈感來了,哪怕向人借筆,也要隨時記錄。詩句寓意深遠,不拘一格;寫四六句格式的文章,用筆精妙,言簡意賅;熟讀《莊子》和《道德經》,深領精髓。興之所至,著書立作:《莊子易讀》,一版再版,讀者眾多,引起學術界關注;《道德經易讀》,業已完成,即將付梓出版。 他嗜書。八十年代初,剛開始工作,每月發的工資都買了書;數十年來,他的藏書豐厚:美術書籍、國學名著、佛道經典、名人傳記、哲學論著……古今中外典籍皆有收藏。 張洪源博覽群書,為人豪放,從容練達中透出幾分江湖俠氣。賓朋滿座,你來我往的談笑風生間,他手一揮:“走,吃飯。”不經意間,俠氣縱橫。結交甚廣,常常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訪客無論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自己則滴酒不沾。 他寫書法,剛勁飄逸、雄風遒勁,與畫面的寧靜肅穆、氣勢雄厚相得益彰,有風格,有遠意。 他的記憶超群,讀過的書仿佛印在心里。眾多國學經典,脫口而出,旁征博引,數小時未有重復之語。 他又俠骨柔腸,對朋友肝膽相照,多有付出,且不提及。不提及是境界,我只顧投之以桃,未想著你報之以李。
回首半生風云,也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也曾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也曾萬水千山、滄海桑田。但他內心愈加寧靜平和,豁達寬容。 生活即藝術。大格局,大氣勢,甚至,大徹大悟,都在張洪源的人生、繪畫、著作中,形成了他獨特的氣質:有禪意,有內涵,有風骨;無論魏晉,不分唐宋。 哲思 蔣勛說:“好的畫,通常都有氣味。”觀張洪源的畫,有松間明月的清凈之氣。連綿的山峰或青松,都散發著悠悠的松木清氣,是自然的清趣,也是性靈的濡染。
張洪源認為:天賦是中國畫家的第一本原。要成為一位中國畫名家,首先,上天要賦予你天生的智慧,讓你具有超凡的藝術天才;還需要通過后天的努力學習,懂得陰陽之道;要達到德藝雙馨,還需懂得儒、釋、道之理。
十余年前,張洪源開始潛心閱讀中國文化經典,對禪宗亦有深入探索。他說:“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家之學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內涵。然而,三者的思想,融會貫通。”他博取眾家之長,做傳統文化的守望者。通過繪畫、詩書,表現淡然的人生態度,使觀者從中領悟各種道理。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洪源通過到中央美術學院修學、各地游歷寫生、深入研讀經典名著,形成自己鮮明的繪畫風格:以“筆意同行”為自我綱領,體現哲學思想和宗教觀念,融入博大精深的禪宗文化,使畫面富于哲理,承載著無止盡的思考和情感。 張洪源作畫時,常常是物我兩忘、自由無羈的精神狀態。這份執著與熱愛,讓他站在繪畫的高處,有了更開闊的視野,展示出大師般的大格局:落筆見風骨,潤墨生玄妙,高峻深幽,莊嚴絢爛。沒有一點燥氣,觀之使人舒意、暢神。
“一幅沒有思想的中國畫,一定是不可看的。”在張洪源看來,學問和思想,是畫家不可或缺的修養,也是一幅畫的靈魂。他認為:中國畫創作不是搞工藝美術,畫家需要有高度的藝術修養,詩詞歌賦等才藝都應具備,這樣創作出的作品,充滿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內涵。 張洪源以禪宗境界入畫,師古不泥古。在追求藝術技巧嫻熟的同時,注重所蘊含的哲理智慧,禪意內涵,質性美感。這些藝術特質,使張洪源的作品卓爾不凡,獲獎無數,引起中國著名藝術殿堂榮寶齋的關注。 作為榮寶齋重點推介的中青年藝術家,2017年、2018年,張洪源相繼在北京榮寶齋當代藝術館舉辦作品展,引起極大轟動,作品被藏家爭相收藏。 各地慕名而來,向張洪源拜師學藝的人眾多。張洪源能識英雄于草莽,即使沒有繪畫功底的人,跟他學畫,也能參悟繪畫要領,所畫作品清新脫俗。在張洪源的精心傳授下,學生繪畫作品連續榮獲大獎。 作為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寫生創作培訓班導師,張洪源每年對學生進行寫生授課,他充滿智慧的語言,精湛獨到的繪畫技藝,贏得了學員的敬重,美譽甚廣。
張洪源告誡徒弟:“不要一味抄襲和模仿古人的筆墨招式。應該學會舍蕪得精,而非抱殘守缺。在文化和藝術上,我是你們指月的指頭,可以告訴你們什么是月亮,但我和我的指頭卻不是月亮。因此,在文化和藝術上,我既要教給你們匠人的技巧,也要傳授給你們圣人的思想、理念和境界。” 大量的閱讀思考,身體力行的游歷寫生,使張洪源積淀了深厚的國學知識,領悟了深邃的禪宗理念。“功夫在畫外”,他的繪畫形式背后,是一個當代藝術家,對中國文化的哲學思考。 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在春天,和張洪源相遇。他看似深沉,實則滿懷慈悲之心,給人花開見佛的明示。 他是畫家,亦是作家,更是思想家。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