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隨著教育形式的開放和多元化,中外教育交流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又一動力。 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中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贏得堪稱“一代巨人”的稱號。他的雕塑更是成為首座入駐美國八大常青藤學校哥倫比亞大學的華人銅像。在距離陶行知先生誕辰100周年后的2018年。 《超越》欄目組有幸邀請到了沈陽博杰雕塑藝術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博杰做客本欄目,共同探討首尊入駐常青藤的華人雕像背后的故事。作為該尊塑像的創作者,是什么能夠讓他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創作陶行知大師的殊榮?又是什么,支撐著他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創造陶行知雕塑?中國雕塑藝術,又有著哪些不可超越的方面? ![]() 沈陽博杰雕塑藝術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博杰做客《超越》 本期對話嘉賓:博杰,1990年畢業于沈陽魯藝學院雕塑系,現為中國環境藝術委員會資深設計師。 1991年至今27年間,博杰主要致力于雕塑偉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形象,并創造了一系列優秀的名人名家雕塑、大型城市雕塑、校園文化建設等,創立了沈陽博杰雕塑藝術工程有限公司。 從博杰為家鄉內蒙古雕塑的第一尊陶行知先生塑像起。迄今27年,他仍舊堅持在創作的道路上,并創作完成了131尊陶行知先生的塑像。 博杰將雕塑理解為一首凝固的詩,如何通過這種鋼鐵水泥的藝術形式去真正表達出人物的精神和情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剛剛步入社會的博杰決意放棄原有公職,專心做藝術雕塑,遭到周圍許多人的反對。在猶豫與徘徊中,博杰偶然看到偉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這樣一句話:“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這種鼓勵人們個性化發展的言論,猶如迷霧中的光亮,給混沌中的青年指明方向,也為博杰今后塑造上百座陶行知藝術雕塑奠定了堅定的信心。 談起這段往事,博杰先生強調陶行知先生為人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是鼓舞他進行藝術研學的關鍵。并說:“與其說我雕塑了陶行知不如說是陶行知的偉大的精神思想雕刻了我的人生。”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雕塑作品的形式種類也逐漸繁多起來,從頭像到半身胸像從坐像到站像,從寫實到寫意從石雕到鑄銅,對于專注陶行知雕塑近三十年的博杰而言,不變的仍舊是雕塑作品本身的靈魂。博杰立志用全部的心血,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刻畫在每一個神態中,實現陶行知先生早年要讓教育和知識變得像空氣一樣蕩漾于天空、回蕩于宇宙的偉大夢想。為更多人所知曉,為更多青年指點迷津,成為博杰矢志不渝的理想。 博杰先生所創造的陶行知雕塑,將一瞬間的風骨與柔情長久地定格下來。陶行知夫人吳樹琴曾在致辭中講到:“博杰先生雕塑的陶行知塑像形象逼真,生動感人,就像當年的行知又站回到了我的身邊。”是對博杰先生及其作品極大的鼓舞與勉勵。 社會各界及海內外都給予博杰先生極大的希冀,2015年其創作的陶行知雕塑被評為“全國優秀作品”;2016年被國家授予“中國校園文化建設十大領軍人物”稱號,他所創辦的沈陽博杰雕塑藝術工程有限公司被授予“中國校園文化建設最具影響力品牌企業”; 2017年博杰被評為“中國雕塑藝術工匠精神典范人物”,博杰陶行知雕塑榮膺“中國校園文化建設精神豐碑”獎,授予沈陽博杰雕塑藝術工程有限公司“中國十大匠心品牌企業”。 二〇一六年元月二十二日博杰創作的第110尊陶行知銅像,遠渡重洋落戶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這是美國八大常青藤學校有史以來首位入駐的華人銅像,成為陶行知留學美國100周年的永久紀念。約僑報寫道:“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國家的日益強大,民族教育作為堅強的后盾,站在時代的拐點上。沈陽博杰雕塑藝術工程有限公司將131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雕像,樹立在祖國大江南北的校園中,為學校文化建設點亮了一盞燈,也將陶行知精神和陶行知思想引進師生成長的篇章。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