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都市新聞網 (記者- 韓忠超 特約通訊員 -孫啟蒙)2018年9月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區委宣傳部、羅莊區司法局、羅莊區普法辦主辦,羅莊區街道辦事處、羅莊區柳琴劇團承辦的羅莊區普法巡回演出在羅莊區司法局院內進行了首場演出。受到現場領導和群眾們的高度評價。 此次普法巡回演出主要針對鄉村、學校、企業,目的讓更多的人懂法、知法、守法。共同創造和諧社會,發展當地經濟,傳承柳琴戲戲曲文化。 劉印科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我的的記憶里,1977年12月9日,是父親一生最興奮的日子。那天他換上了壓在箱底很多年的藍大襟,請來了相識多年的好友,柳琴戲名角張金蘭,大擺筵席一天。
這一天等的太久,來的太不容易。先生的父親劉佃英,1943年在我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打入敵人內部,以開藥鋪看病為掩護,搜集敵情,購買軍火,爭取了日特分子為我黨服務,為抗日做出了貢獻。卻在四清運動中,被定為日特,戴了反革命帽子,蒙冤十載。1977年12月9日,臨沂縣公安局(77)臨公治字第8號文件,宣布平反。
柳琴戲唱了整整三天,父親過足了戲癮,也給先生留下了一份囑托:子承父業,學好醫學,醫病救人。也希望先生在有生之年,在有條件的時候,扶持柳琴戲發展,讓這一地方戲曲傳承下去。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間起源于臨沂、郯城一帶,流布于魯蘇豫皖接壤地區,受眾千萬。它歷史悠久,劇目豐富,唱腔優美動聽,表演質樸,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劉印科先生關注到:曾經備受“文革”壓制的柳琴戲,在時尚文化的沖擊下,生存發展環境到了舉步維艱的尷尬局面。 當醫院已經穩步發展的時候,先生記起父親的囑托,傳承保護和發展柳琴戲的重擔,擺在了他的面前。
2017年10月,在羅莊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羅莊區柳琴劇團。12月9日,也是父親平反40周年的日子,劇團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先生以此告慰九泉之下的父親。時至今日,劇團建成10套辦公場所,排練劇場、匯演大廳2處共1000平方,購置46座大型演出客車一輛,擁有成套樂器音響及完整的樂隊,演出人員36人,演出道具、戲服500多套,總投資1000余萬元。劇團堅持文藝的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出人、出戲、出精品”的辦團原則,堅持“三并舉”的劇目建設宗旨,先后創作、排演了30余古裝戲、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深受業內專家及人民群眾好評,一大批優秀青年演員脫穎而出,生、旦、凈、丑行當齊全,編、導、音、美陣容整齊,成為沂蒙地區有實力、專業水平高的一個藝術表演團體。劇團參與政府送戲下鄉及社會公益演出,亦獲得良好的贊譽。 今年羅莊區各級領導將這次普法宣傳巡回演出任務交給我們柳琴劇團,我們全團演職人員一定完成好這項工作,為法制宣傳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共同為法制、祥和、繁榮的羅莊區盡一份我們應盡的責任。
面對已經成長起來的羅莊柳琴劇團,劉印科先生表達了自己的一點憂慮:柳琴戲雖然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及社會文化多元化趨勢的加速,柳琴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劇團正在探索柳琴戲進校園、柳琴戲與普法、公共衛生等機構合作的多渠道發展。先生表示,柳琴戲風格獨特、曲調優美,被譽為“根深葉更茂,魯南一枝花”,是沂蒙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羅莊柳琴劇團將不斷加大劇團投資及建設管理力度,創作編排更多貼近群眾、傳承經典的舞臺文藝佳作,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在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的新征程中,為沂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精神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先生表示,柳琴戲的傳承和發展任重而道遠,他將一如既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