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絡版-城市新聞在線貴州.六盤水訊(本報記者:王吉紅) 今日(10月25日),本報記者走進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董地街道董地村向陽組、楊家寨組等村寨,通過進村入戶看到:此處一些房屋還保持著改革開放前的建筑模式,土墻房、石墻房、毛草房可見,有的破舊不堪,有的歪歪倒倒,還有的房梁屋面上已長滿生態雜草。在對村民的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家庭多名家庭成員無戶口,如村民黃德先家有5人沒戶口,王開軍家有7人沒戶口,楊成軍家8人沒戶口,黃光元家有3人沒戶口。甚至有人連戶主都沒有戶口,如黃光元家。然而村民向記者介紹:董地村委已召開村民大會,村委在會上向村民作出通告說,此村寨除了只有幾戶還未脫貧外,所有貧困戶都已經脫貧。還有的村民被村委強迫拆掉自己的房子,卻不給于扶貧補助款和危房改造資金….. 如黃文富家。此外,村寨的串戶路也還保持著旅游式的崎嶇羊腸小道,村民還在彎腰駝背的背水、挑水吃。
楊家寨組一角
楊開學家房子
無戶籍家庭黃光元
走出村寨,記者前往董地村委核實村民未上戶口等情況時,村委書記李玉高在操場上攔住記者,要求查看證件。當看了記者出示的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絡版城市新聞在線和中央數字電視攝影頻道證件后,李玉高卻再度要求記者拿出宣傳部的函件,記者申明已在市委宣傳部備案,無需任何接待,只是核實上述情況是否屬實。他卻說:“拿來嘛?沒有宣傳部函件的,我們一律不接待,這是宣傳部的規定”,說完隨即給其下屬下令:“不要管,沒有宣傳部函件的我們不接待”。
黃光元家臥室
A級信用戶黃興才 綜上所見所聞: 1、村寨水、路(串戶路)不通; 2、破舊危房眾多(楊開學家、黃德先家、黃光元家、黃興才家、楊開林家、楊開榮家等)。 3、無戶籍人口一大片,僅僅4戶人中就有23 人沒戶籍,其中一戶整戶黑戶。 4、村民反應:村委書記忽視人民疾苦、踐踏百姓血汗。改革開發幾十年來,董地村委不知歷任了多少位黨委書記,卻對人民的疾苦視而不見,不但沒有解決水、路、房等貧困問題,國家危房改造資金、扶貧資金也不翼而飛,甚至連一些低保貧困戶的低保金和養老金都不見蹤影,特別是那些至今四五十年都無戶口的人員。然而,在村干部、村委書記的領導下這些村民卻已經是脫貧。在村委書記的眼中,國家扶貧政策、人民日報社、中央數字電視攝影頻道等一切都不算啥?人民日報社和中央數字電視攝影頻道都必須要接受當地宣傳部門的領導,更何況是老百姓呢?可想而知,老百姓如果沒有其上級主管部門的函件,是請不了村委書記辦事的。
黃德先房子
楊開林家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總書記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氣攻城拔寨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為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鼓足了干勁、注入了信心。
黃德先及房屋
然而,在全國上下一心攻堅脫貧硬仗的環境下,董地村向陽組、楊家寨組的貧困戶在村委書記李玉高的領導下就這樣帶著黑戶茅草棚脫貧了。如此村委書記,無疑是全國脫貧攻堅的忽悠“第一功臣”,人民脫貧致富的“英雄模范”,是脫貧干部學習的好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