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者提問: 我們稱呼國畫為傳統文化,而它這個傳統文化真正的傳統是在哪里呢? 張暉回答: 傳統它是一種文化,之所以是一種文化,是因為它有延續性和傳承性。一種藝術的發展恰恰是一種文化的發展,我們所有的繪畫, 比如中國畫、工筆畫、寫意畫、宮廷畫等等,都是源于思想造就的。先有思想,后有行動。
繪畫風格的演變,技法的形成,內心的表達,都伴隨著人的思想發展,導致了繪畫的發展。現在所說的中國畫、傳統畫主要體現在思想,它是一種文化,和西方畫的異同就在于此,是思想的發展。
訪談者提問: 由于我們美術教育的缺失,真正能夠欣賞(國畫)的可能不多,但是我最近發現在網上有不少人喜歡那種帶有傳統與現代元素結合的作品,比如說是“老樹畫畫”的作品,您認為現階段這樣的趨勢跟潮流是值得鼓勵還是勸阻?這對國畫來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還是重煥新生呢?
張暉回答: 我認為“老樹畫畫”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嘗試,雖然他在材料和畫法上和傳統不太一樣,但是有一點,他依然是通過畫筆、線條、色彩和形象, 去表現精神層面的東西,表達自己內心深處對形象、對自然、對美好愿望的體會和認知。這是符合藝術最基本的一個標準,表現情緒、感覺、自我理想,表現自身對自然物象的深刻認知,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他用心繪畫,傳情達意的藝術自然會引起很多人的喜歡和共鳴,我認為他的作品之所以成功離不開這個原因,吸引人的地方恰恰是作品流露出感情、情緒,如果他缺失這點,抽離了對感情、對自我認識、對自然形象那種美好的體會和認識,那是不會被人喜歡的,也不會有人被感動。
大家欣賞傳統中國畫也好,欣賞當代中國畫也好,最好的最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就是感情、真實體會和藝術家自我思想的無窮表達,這會讓畫者、畫與欣賞者形成一種交流,如果你從作品中感受不到一種思想、情感,那說明畫者未能把真的感情、情緒或者美好的愿景表達出來,在技能、技法上有所欠缺,他的能力達不到將精神、感受、情緒等表現到紙上去,自然作品沒有生命力,空洞乏味。 張暉簡介張暉,1986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攻讀魯美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專攻大寫意花鳥畫,擅畫蘭、竹、猴、豬、鴨等。現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沈陽文史館研究員。 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美展并獲獎,連環畫《駝峰上的愛》獲七屆全國美展銀獎;數百幅作品及多篇學術文章發表于國家級專業書刊;《張暉作品集》、《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集·張暉》、《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張暉花鳥畫作品精選》等八部個人畫集及多部主編、參編教材先后出版;在法國巴黎、煙臺畫院、遼寧博物館、北京榮寶齋大廈、俄羅斯托姆斯克、日本東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多次在全國范圍內招生舉辦張暉寫意花鳥畫高研班;數十幅作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中外美術學院和美術館等文博機構收藏。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