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張暉談藝錄第二期的訪談內容 訪談者提問: 很多人認為當代藝術就是胡扯瞎鬧,您是如何看待的呢?從中國傳統藝術中是否有所借鑒或者結合的地方? 張暉回答: 不能一概而論,實際上在當代藝術中也有不錯的。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當代藝術,還是傳統藝術,首先要表達出個人的感情和精神,表現畫家、藝術家自身的個性、思想、修養,我認為這樣的表達比較準確。
繪畫本身就是一種表現,它主要是表現個人意識、表現精神、表現體會、表現情感,可能這些要素有的當代藝術是沒有的,忽視了感情、精神的表現,只是做一些形式的變化或者一些探討,缺少生命力的。在我看來,不管是什么作品,它首先一定是要感人,如果繪畫本人都沒投入感情,沒有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那么他的作品肯定不會感動到其他人 。
所以我們不管是欣賞繪畫作品,還是聆聽音樂、交響樂, 如果這個音樂本身它都不打動你,沒有融入作者的真情實感,只能評價為是在玩弄一個指法或是技法,單純的表面形式而已,不管怎樣的演奏,不管音律如何變化,它都不會感動你。反之,如果情真意切的去表現,而且成功的把這種真情和精神物化到紙上或物化到一種材料上,自然就會感人了。
我認為當代與傳統最大的區別就是在這,不在于形式的變化,千變萬化都可以存在,可不管怎么變化,藝術一定要表達感情,表達精神。從這個角度就會發現有些當代藝術缺失自我情感與內涵,沒表達出內在精神,只是純形式的展現,一種求新的探索,我認為它不會感動讀者或觀眾,產生不了交流,要知道有交流才會引起內心的共鳴,才是藝術的本質。
當然傳統藝術中也有些是故弄玄虛,搞些純形式的語言表達,雖然歸為傳統藝術,但并不感動人心。因此無論是從古還是至今,評價藝術的最基本標準就是表現真情實感,表現畫家自身感受、體會和精神,或者是通過繪畫、書法等表現形式寄托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有交流會感動人,我認為這是不管當代藝術或是傳統藝術最該有的一個標準。 張暉簡介張暉,1986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攻讀魯美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專攻大寫意花鳥畫,擅畫蘭、竹、猴、豬、鴨等。現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沈陽文史館研究員。 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美展并獲獎,連環畫《駝峰上的愛》獲七屆全國美展銀獎;數百幅作品及多篇學術文章發表于國家級專業書刊;《張暉作品集》、《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集·張暉》、《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張暉花鳥畫作品精選》等八部個人畫集及多部主編、參編教材先后出版;在法國巴黎、煙臺畫院、遼寧博物館、北京榮寶齋大廈、俄羅斯托姆斯克、日本東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多次在全國范圍內招生舉辦張暉寫意花鳥畫高研班;數十幅作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中外美術學院和美術館等文博機構收藏。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