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海網唐山訊:(文:王新 攝影:建波)從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唐山大地震》到三十集電視連續劇《曹雪芹》再到《紅樓五百問》,每一步著作都堪稱是藝術創作的豐碑,在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著名作家王家惠用心靈筆端詮釋了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別樣藝術情懷。
著名作家王家惠先生在創作時留影 王家惠先生每一部巨著傾注的都是人性與世俗完美的契合,《唐山大地震》成功拍攝,堪稱是扣人心弦,如臨其境,人們通過王家惠先生與關仁山先生的大手筆了解了那場慘絕人寰的自然災難,而電視連續劇《曹雪芹》喚起的是觀眾對紅學的高度關注。 匠意執著,筆耕不輟,王家惠先生創作的論述性巨著《紅樓五百問》在讀者中再次掀起“紅學”探究的高潮。談及《紅樓五百問》的創作,做為紅學專家的王家惠先生平靜的告訴筆者,《紅樓五百問》的每一問都是通過紅樓夢巨著加以論證的,在追溯“紅樓”史的生活切片時,首先肯定《紅樓夢》并非出自曹雪芹的自傳,曹雪芹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我們根本不能準確駕馭那個時代的點滴生活,只能客觀的從每一段文字乃至每一個章節里推敲其背景生活,總體說,紅學早已經成為古典文學研究的“顯學”,名家如林,且延續了二百余年,要在這里說幾句別人沒說過的話,實在不易。
王家惠先生先生創作的《紅樓五百問》 在業界內外高度關注紅學的時候,《紅樓五百問》與王家惠先生再次被推向藝術巔峰,各大媒介競相以不同版面、不同方式爭相報道,王家惠先生之于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的成功為文學與學術注入了新鮮血液,在靈魂不斷升華的基礎上,他的作品是藝術性、思想性和哲學性的完美融合,有人說任何理論性的創作都是不能脫離生活載體的創作,于王家惠先生而言,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理論研究,都該賦予生活的真實一面,文學藝術本身就是生活的回放和縮寫。 喬布斯說過,偉大的藝術品不必追隨潮流,它本身就能引領潮流,王家惠先生的《紅樓五百問》探究的紅學藝術是經過多年嘔心瀝血的一部史詩般巨著,它有別于商業化的文學創作,有別于隨波逐流的泛泛之作,以洋洋灑灑一百六十八萬字的篇幅,寫出了紅樓夢的本來面貌,還原了那個時代從語言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遠見卓識的視角,顛覆了許多長期流傳的所謂定論,這是一代名家創作最成功之處。
本文作者王新與王家惠先生進行訪談時留影 一位業內人士在談及王家惠先生的《紅樓五百問》時說過,捧讀這部巨著時感悟頗深的是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思想,締造了內容豐富、文字優美的扛鼎力作,王家惠先生做為文壇當代名家,寫出了這樣經得住推敲的曠世之作實屬罕見。 王家惠簡介:王家惠,河北唐山人,著名作家、紅學家。著有《唐山大地震》(合作)、電視連續劇《曹雪芹》、《紅樓五百問》等。現為:唐山市作家協會主席、劇作家、紅學專家。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