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聯合通訊社浙江樂清6月21日電
對歌,又名“對口白”,為溫州樂清北白象始創的一項民間文藝娛樂,是樂清民間文化的一束奇葩,深受群眾喜愛。在當晚參加表演的是陳國安等20多位當地最有名氣的對口
據<樂清縣志>記載,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元宵,石船村(今賴宅村)劃龍舟,參
古時,每逢元宵佳節,人們都要聘請藝人去演唱“對歌”。《聞宅宗族譜.福臻翁傳記》載稱:“……通宵達旦,互相斗歌,無論提唱何書,輒通遍背誦,莫差一字……”。每當演唱“對歌”時,由一人在臺上演唱,俗稱“坐臺”,臺下聽眾根據坐臺所唱的內容可自由上臺陪唱、對唱或斗唱,俗稱“陪臺”。坐臺根據陪臺所問,在“咚咚”五聲鼓響之后,就要一一予以回答。所答內容既要切合實際,又要隅句押韻。否則就算輸了。對歌形式設東西二臺,相距四五米,兩人對唱,西邊的叫坐臺,東邊叫陪臺。坐臺一場(一個夜晚或一個下午)直唱到底,陪臺約唱個把鐘頭,趙錢孫李輪唱。每場開頭,先唱山歌,叫做“前有山歌來引路”;后唱傳書,均由陪臺先出題目,坐臺奉陪。唱時以鼓聲加強氣氛,唱一句后敲五下鼓:“咚、咚、咚咚、咚”,好比戲曲的過門。山歌四句一段,每句七字為準,也可破格;傳書不受唱句約束,可任意發揮。然而都要遵循“斗”的意向,往往唇槍舌劍斗得難解難分,一氣斗到不知東方之既白。
本社首席記者陳星芬圖/文報道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