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夢想根植于鄉土 讓中醫傳承于精湛
——記高級傳統療法中醫師、中研杏林(北京)國際醫藥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成名
文:淡雅東東(張奕)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法制傳媒 訊:環境是夢想的搖籃,給了很多人不同的夢,而苦難又是孕育夢想的催化劑,令夢飛升于過程的激進,上進的人讓夢飛的更高,而低落的人則半途而廢,成名就是一位讓夢想飛翔的人,他正應了鄭板橋的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成名曾先后出任中國龍根綠生態環保協會副會長、中研杏林(北京)國際醫藥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陽新中醫藥研究所所長、用自己多年積累的中醫藥理論和技能,傳承中醫藥文化,為拯救生命開拓著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為中醫藥發展默默地耕耘和努力著。“讀書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成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生活歷程展現著淳樸善良、寬厚豁達。勤勞的農民風采體現著中華民族優良的品德,樂在救人困苦于危難,發展不忘故鄉情,哪怕是在自己最為艱苦的時刻,也始終不忘醫德,救死扶傷。
一、夢在苦難勤立志 寧為良醫解眾苦
成名生長在湖北陽新縣農村一個山區,與李時珍的故鄉蘄州隔江相望。自幼家境非常貧寒,他3歲那年奶奶因病無錢醫治去世,15歲那年1歲的表弟又因庸醫醫治無效早逝,面對著滿山的中草藥,卻不能救親人的生命,這一切激發了他立志學醫、拯救生命的愿望。他在生活里深深體會著家鄉的苦難,更知農民缺醫少藥的困苦,發自內心非常同情農民,他以樸素的戀鄉情結埋藏于心,把根植于生他養他的陽新,他忘不了養他長大的山,那片富饒的叢林和資源,丟不下給了他自由想象的天空和那清澈見底的溪水,他的夢想就在這里,他要學李時珍扎根在這片土地。為此他學習執著而刻苦,總是讓自己勃發堅持下去的自動力,以古代名醫良相為榜樣鞭策自己,他習慣看書記筆記,積累各種有益知識,把節衣縮食的錢用于買書,每當他閱讀中醫藥書籍時,都默默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學好中醫,發揚中華民族的中醫文化,為百姓解除病苦、造福社會,讓和他一樣的千千萬萬農民不再為看病難發愁。
成名少年老成,性格內向,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努力學習中度過的,當別的小伙伴玩耍時,他總是默默地閱讀著醫典,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孫思邈的《千金要略》……這些白話文或文言文的醫藥古書給了成名最初的啟蒙。看到父母艱難地供自己讀書,成名很懂事,主動在課余時間上山挖中草藥賣錢,他告訴自己,賣錢不是最重要的,根本問題是讓自己盡快博覽大自然的中草藥,在認識上提高,同時比對藥理學習,實踐才可以出真知。
很小的時候他就比同伴智慧,同伴們病了,他總是用自己學會的知識指導鄰居和同學食療,很好地運用了中草藥科學,以實踐積累了很多病例,讓自己從啟蒙階段達到了提升。
成名在家給人看病是不收其他費用的,他把這些農民看成老鄉,除了藥費,看病盡量不加費用,注重療效,湖北通山縣一位45歲成姓女性患者頸部長一個腫瘤,花了不到2000元成名就給他治愈。以前她腿部長一個腫瘤在醫院手術,一年后在胸部又長一個腫瘤,切除后再次復發于頸部,不再敢做手術了,無奈的情況下才求中醫治療,通過朋友介紹慕名來到成名診所。1994年,陽新縣龍港鎮一位村民陳生,家里有倆個孩子,老婆也不太聰明。患上嚴重的急性肺炎后,發高燒,咳血,家里沒有錢住院,當時請成名去出診,成名先給陳生用了抗生素輸液,3天控制了病情,然后中藥調理,直至病愈。當時病人沒有付一分錢。說是欠賬以后還。后來病人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其妻子帶孩子改嫁,至今沒有消息。通山縣燕夏鄉68歲農民得了慢性氣管炎2年多,起初西醫抗生素輸液治療效果還好,后來抗生素無效,病人來到成名診所時,走路需要人扶,半天不能說話,一小時后才可以輕聲告知他的病情,成名針對患者當時癥狀,依據中醫四診合參,用自己10多年積累的經驗方給藥5副,患者服用3副后來電話告知,癥狀大減。5副平穩,后繼續服用20副,病情得到控制。在成名看來,中國農村最大的問題是“三農”問題。由于國人對傳統醫學的忽視和斷層,致使中國傳統的中醫產生斷層,醫療的多次改革,都沒有從源頭上解決百姓就醫難的問題,就個人救死扶傷的觀點看,成名相信“厚德載物天道酬勤”。
二、苦尋良方求創新 名師指路圖勵志
自學的道路并不容易,1988年,初中畢業后,成名開始拜師學醫,參加各種中醫藥培訓班學習,與許多中醫師的相識、接觸,讓他學到了許多經驗,還受到了梅國強等國醫大師親筆書信鼓勵。他對照書籍,向民間醫生、藥草郎中虛心請教,挖掘整理民間醫藥工作,廣泛尋訪。1989年他到四川拜師學習中醫二年,參加多種中醫藥培訓班學習,自1990年從事中醫藥臨床工作至今,期間參加了華夏中醫高函院中西醫結合班培訓,北京中醫藥進修學院高級傳統療法師學習培訓合格結業.曾經進修于中國中醫研究院高級中醫提高班。專門從事中醫藥臨床研究工作后,他挖掘民間秘方,驗方,單方,結合臨床經驗組合,現有多個方劑療效獨特,經反復驗證、篩選,準備申請專利,這些方劑已通過中醫藥權威機構專家認證,獲得認可。他的很多關于自然療法的中醫理論先后被編入《世界優秀醫學專家》,《中國人才專家大辭典》等二十多種國家級,國際級大辭典.被歐洲自然科學院和美國國際中醫藥研究院特聘為教授。
一次,一個農村病人,早上發病,西醫碩士診斷為急性咽喉炎。不想,幾個小時后就生命垂危,醫院用抗生素等藥物搶救無效,病人昏迷,上了呼吸機。這時來了一位草藥郎中用一味草藥搓出鮮汁液滴入病人耳朵3滴,一小時后病人就蘇醒了,還嘔吐出很多膿血,隨之也漸漸好轉了。這件事對成名觸動深刻,他愈發覺得中醫充滿了神奇與奧妙,生活中有那么多疑難雜癥是大醫院醫治不了,而民間用中醫卻能治愈的。為此,他更堅定了自己走中醫道路的決心,也要求自己為農民和社會提供價廉實效的方劑,為病人分憂解難,拯救生命于危難。民間探訪的次數多了,成名發現民間醫生生存困境。這些民間醫生雖有一技之長,甚至特效醫術,但高門檻的執業醫師資格證把他們拒之門外,醫術得不到政府承認,他們也無法靠著自己的技能養家糊口,艱難的生存條件讓這些民間醫術瀕臨失傳。少林寺跌打損傷秘方就是一例,不管骨折多么嚴重,服用少林跌打秘方,骨頭就可以自己愈合,不用手術。可惜這些秘方都基本失傳了。為了挽救民間中醫藥,成名專門撰寫了《基層農村中醫藥生存與發展實際情況》,并把情況告知國家相關部門及媒體,他希望中醫藥文化受到重視。在成名看來,有5000年文明發展史的中醫藥文化是國粹,它符合自然療法,并一直在為中國的發展保駕護航,未來的中醫藥必將會占據國際醫學的主導地位。成名說:“我要盡自己的能力宣傳中醫藥文化,并且努力做好中醫藥臨床工作,提供簡單便捷、老百姓承受得起的醫療服務,解決他們的痛苦。”
除了看病外,成名還書寫論文交流學術和觀念,自1993年至今,他撰寫的論文獲得多種獎項共計30余次,其中1996年獲《中國特治新法大全》優秀論文一等獎,成績尤為突出,2005年《就癌癥談現代醫學要向多學科聯合研究發展》獲優秀創新一等獎,2006年多篇論文成果選入《現代醫學與臨床技術應用論文選》并作為臨床使用技術推廣;2007年《從中醫藥談現代醫學要預防重于治療》獲得優秀一等獎;2007年獲得中國民族醫藥開發委員會《世界名醫先鋒中華醫德楷模》獎牌;2007年獲得世界醫藥衛生理事會,中華文化發展基金會聯合頒獎《中華醫學突出貢獻獎》;2010年《治療風濕痹癥的痛痹方》獲得中國傳統醫學科學院一等獎。2012獲得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特效醫術發掘整理委員會舉辦的第3屆全國名老中醫交流機會,作為中醫疑難病杰出診療人才與特邀嘉賓出席。2013年國際傳統醫學與養生大會暨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獲得“國際傳統醫學與養生杰出貢獻獎”,其論文收入該論文集。2013年加入國家中醫藥發展改革示范基地中國基層醫藥衛生協會,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科華神高新醫藥技術推廣中心共同舉辦獎勵"感動中國時代中醫楷模“獎,論文收入該論文集。
他擅長用中醫藥治療胃腸道病,呼吸道病,心腦血管病,風濕骨病,結石病,咳喘,腹瀉,腰椎病,頸椎病,各種囊腫,良性腫塊等多種疑難雜癥.個人組合方劑"胃痛靈方""腰腿痛靈方""龜雞氣血雙補方"臨床效果顯著,目前已通過專家論證,申請中醫藥專利,這是目前提倡的自然藥物。
三、催鞭征程中華魂 甘為國醫當傳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啊,成名用行動感動了人們,也用行動鼓勵著人們,成名要求自己目光要放深遠、與時俱進,立足中醫文化的沃土,站在農民的利益上思索,讓自己的厚德踐行于付出之中,用自己的關愛溫暖父老鄉親,那融入生命的激情堅守著中醫藥這一祖國之瑰寶,歷經二十余年執著追尋和學習后,他終于贏得了掌聲和榮譽,并與許多有識之士整合實力,借助政府支持,共同打造,奮進拼搏在開拓國醫的未來事業中。
除了他的專業外,他還兼任很多社會團體組織的職務,也組織過很多慈善活動,為了使這個世界更加綠色、更加純凈,他應中國愛心人物論壇組委會特邀,擔任顧問;中國龍根綠生態環保協會總會副會長;中國公益人物組織特邀顧問等。更切實讓自己的事業導入綠色工程,為這個社會精神文明奉獻,為環保事業出謀劃策。成名經常組織書法義賣等公益活動,并將所得財物捐獻給貧困家庭的孩子。他還曾組織紅色旅游文化活動,組織各界人士、學生到紅色革命根據地參觀、學習,增強他們的愛國意識。成名還說,我們這一代嚴重毀壞了生態平衡,今天享受的生活是預支了后代人的幸福。我們應該保護生態平衡。為此他參與中國龍根綠生態環保協會的各項工作,并出任副會長,在全國推廣環保項目,為各地站點指導工作,在成名眼里,中草藥就應該是綠色食品。
日前,新華網,人民網,中醫藥報很多媒體報道了成名的事跡,他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行動喚起更多的同仁加入到發展中華醫學的行列來。他依然不改自己的夢想,保留著一直以來的信念,生存在他那窮鄉僻壤的家鄉,他從來沒有因為社會大潮的改變而改變,也不因很多農民進城而眼饞,更沒有想去貪圖享受城市生活,他已經將中醫藥發展、開創綠色世界當成了自己畢生的事業;他說:“保護生態平衡必將給老百姓一個安全的綠色生存空間” 我們正面臨著生命科學的重大發現,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明智和人道地利用我們的新知識來造福子孫后代、我們地球的生物伙伴以及我們共同享有的行星。
到截稿為止,我們了解到,成名的大兒子也繼承了父親的中醫夢,正師從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導師沈紹功、楊金斗、國醫大師孫光榮、金世元、呂景山等,并于國醫大師經驗傳承高級研修班學習。我們衷心祝愿成名父子和為我國中醫事業奮斗的人們取得更大的輝煌,祝愿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代代相傳,流芳百世。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