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獨家專訪:“周派望診思療法”開周伯創人良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云企網 訊:近日,一則“周伯良延徒傳藝”的消息引起了廣大網民的熱議,這種類似傳統收徒的古老方式在今人看來,頗讓人驚奇。據記者了解,善覺堂野生靈芝館創始人周伯良是孫氏中醫世家的第十五代異姓傳人,在行醫診療實踐中,通過大量案例的分析、總結,進而思考、開悟,在不斷完善傳統中醫望診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周派望診思療”之法。患者不用開口,僅僅通過遠觀面色和體貌及性格特征,即可診斷出其所患疾癥十之八九,親身體驗過的患者都深感震驚。在服用了周伯良獨特的配伍野生靈芝和食養之方一段時間后,絕大多數患者的疾癥都有明顯改善或有所緩解,心存感激下的口碑很快讓周伯良好評如潮、名聲大噪。“周派望診思療”之法真有這么神奇?為了解詳細情況,記者為此特約周伯良進行了專訪。
記者:您推創的“周派望診思療”之法與傳統中醫所倡導的“望聞問切”有何區別?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周伯良:拿樹木來做比喻他們的關系可能更貼切,如果“望、聞、問、切”診療四法是樹干,那么“周派望診思療”之法就是分枝,一種與現代結合更緊密的延展診療法。“望診”開山鼻祖是排名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首的扁鵲,是一種通過對病人面部特征、氣色精神、行為姿勢等的綜合觀察來判斷其內在疾患,并及時進行相應治療,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的一種方法。“思療”實質上是讓病人作息回歸“順天時、合自然”,解除病人思想負擔的一種最佳方法。讓其放下心理包袱,調整作息習慣和心態,以利于身體自身防御系統的正常運行,增強抵抗力、自愈力,藥物的功用也能最大程度上發揮作用,以達到改善癥狀或早日痊愈的治療效果。 “百病因己而生,百病由己而除”。現代生活節奏快,生活作息習慣沒有規律,生物鐘紊亂……百病叢生!其實人類的很多疾病是由自身生活習慣、作息規律、性格等原因造成的,很多現代病的治療需要人們自節自律,解除心理思想包袱。多年的望診思療實踐摸索,我已深得其髓、頗有心得,在不斷完善傳統中醫診療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自成一體的“望診思療”之法。今天通過記者公告出來,希望能與業內人士交流共享,共同弘揚我中華傳統中醫文化。
記者:“周派望診思療”之法的精妙之處在哪里呢? 周伯良:“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首扁鵲的經典論述。扁鵲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名醫,但是扁鵲卻說,其實他的醫術遠不及他的兩位哥哥。別人就好奇,問既然你哥哥的醫術如此之高,為什么卻沒你名氣大呢?扁鵲解釋說,我的兩位哥哥都是在病未發時,便將人醫治好了,以致于所有人以為他不會看病。其實,他們是將病治于未發之時,治的是“未病、欲病”,將病治于未發之時,這才是最高明的醫師。 年青時我非常崇拜扁鵲,尤其是他所擅長的“望診”之道。我覺得太神奇了,這個本領了不得。我當時的理想是做“上醫”,開始在診療實踐中比對、摸索,積累一段時間再總結、分析。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探尋出一些“治未病、治已病”的法門,再次的學習、驗證……推創出“周派望診思療”之法。 通過望診我就可以基本判斷出病人內在的病癥疾患之所在,盡早警醒患者檢查驗證,盡早介入治療階段,盡量做到“治病于未發之時”。我診療方式主要遵循的是傳統中醫的經脈穴位、生理病理、營衛氣血之脈,采取辨證施治之法,卸除心理負擔,結合野生靈芝理法方藥,輔以唐朝藥王孫思邈所倡導的食養之法,調整患者作息順應天時之規律,盡量做到讓患者“病無疾痛”,早日遠離疾患及亞健康狀態,減輕他們身體上乃至經濟上的痛楚。 記者:您是如何摸索出“周派望診思療”之法?是一時之悟嗎? 周伯良:學醫可不是練武功或者寫作,靈光一閃就能開悟出來。“周派望診思療”之法是經過長期的學習、摸索,從大量的診療與實踐經驗中總結而來。主要方法有“學師、承書、摸索、開悟”四法,簡而言之就是廣拜民間中醫高手、群閱醫書藥典、實踐診療摸索、分析總結悟道。 跟所有的中醫一樣,我也都是從基礎知識開始,讀過的醫書不下千本,也曾帶著疾患疑惑拜訪過許多名家中醫、民間高手,向師傅們請教治療之法、學習傳承不同的治疾妙方、養生秘方。后來,有幸拜到擁有數百年行醫歷史孫氏中醫世家第十四代傳人孫靜清教授的門下,系統學習孫氏中醫診治手法多年,深諳孫氏中醫世家的養生之法,并有幸成為孫氏中醫世家第十五代異姓傳承人。 長期的行醫實踐中,其實是一個悟道的過程,醫學之道有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經過長期的大量診療實踐中,才總結出這一套“周派望診思療”之法,這不僅代表著我個人多年的心血,也凝聚和傳承著師傅們的經驗與智慧。 記者:您對當前西醫治病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周伯良:現代西醫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動不動一點小癥狀、一個小感冒就打針吃藥,抗生素是越打越高級,病人的身體抵抗力卻是越來越差。同時各種病癥也越來越多,甚至出現叫不上名的病毒、疾患。即使最新的西式醫療技術及診療設備,仍然對許多新的病癥是措手不急,或者根本無能為力。這些讓我感到非常痛心,更勿談當前西醫的過度醫療、醫德淪喪等亂象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而中醫治病講究的是辨證治療,同病也可以異治,異治也可以同治,所以它不是一病一方的重復,而是治療原則的重復。究其根本,是西醫與中醫的醫治哲理思維根本不同。 中醫文化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思維、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體現。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有機整體,人的生老病死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基于此,中醫大師們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生命科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吸收到中醫學之中,把人置于自然、社會之中考察,用于探討人體生命的本質和特征以及防治疾病的規律。中醫藥文化充滿辨證法,融道儒眾家思想于一體,講究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平衡,講究辨證施治,配伍發效。幾千年來,中醫就是用這套理論與方法去解決復雜病癥。青蒿素的發現充分證明了中醫藥相對西醫的優越價值,同時也寄予著人類未來更多的健康希望。 記者:聽聞周總給人診療還有限制?您人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周伯良:醫者仁者心也!診療至今我從未收過一分錢。為什么?因為這是行善積德,在幫助老百姓,是在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也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醫藥的實用價值。但我也有一個接診原則:即壞人不接、性疑者不接、不孝者不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為更多的窮人免費治好病,接診時弱勢群體永遠優先診療、優質診療! 記者:“周派望診思療”之法是您自己智慧結晶,為什么要廣收徒弟傳給他人呢? 周伯良:“心德乃醫家之本,心藥乃愈疾之道。”這是我的從醫心得。“周派望診思療”就是根據食醫“治未病”的原理而來,通過治未病,起到強身健體養生、預防疾病的作用。中醫就是“懸壺濟世”,古話說:醫者父母心,傳統中醫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與智慧結晶,好的技藝一定要傳揚下去,中醫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我希望這套“周派望診思療”之法,能夠廣為人知,讓更多的人因此受益,這也是我個人最大的心愿了。 記者:傳統中醫養生有哪些優勢?您能詳細介紹一下嗎?
周伯良:說起養生,所有的中國人都不陌生,但所有的人卻并不完全清楚這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但不清楚,不了解正確的養生方法,實在是國民的一大損失。中醫養生講究預防調理,即提前預防疾患、調節身體免疫力,從而達到身康體泰、延年益壽的目的。90%以上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中醫里稱“上醫”是“治未病”,意思是說真正高明的醫生是預防疾病,而不是治療疾病。中醫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是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文化精髓,我們不應該忘記,也不能忘記。需要繼承下去,把傳統中醫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中華兒女擁有更健康、更茁壯的體魄!(文/正火 夏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