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常英指導第三代傳承人推拿手法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大眾新聞網 訊:推拿,經常被認為是一種保健手法。但在“張漢臣派小兒推拿”第二代傳承人田常英看來,中醫推拿講究的不僅是中醫技法,還是在西醫科學性支持下的治病學科。 小兒推拿把五關 延誤急癥病情,常常是中醫被詬病的原因之一,田常英對此也深有感觸:“并不是什么病癥都能用推拿解決,有的急癥推拿反而會耽誤病情,因此,我總結了小兒推拿需要把五關——水酸中毒休克關;電解質紊亂關;高熱抽風關;會診關;扶正關。” “在醫院我經常被拉到各個急診科室進行會診,能用推拿解決問題的一般都直接推,但是遇到必須手術的急癥,也一定不會耽誤。應該說西醫的科學技法對中醫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和助力。”田常英說,會診、電解質紊亂,這些看似西醫的手段其實在張派小兒推拿領域也運用廣泛。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而張漢臣派在望診上獨具特色。給孩子看病尤其是嬰幼兒推拿,望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小孩子不會說哪里不舒服,一般來到門診只會哭鬧,這時候望診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了。”田常英在張老望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滯色定感冒”。 在田常英看來,滯色分新、陳兩種,新滯色一般是發病一至兩天的面色,直接解表即可。 常用小天心、乙窩風、分陰陽、補腎水、清板門、清肺、清天河水的穴位,推20~30分鐘即可解除癥狀。 中醫也會做實驗 實驗、數據、發論文,對于現在的醫學生來說,這是學習現代醫學實驗的必備技能技能,但是在50多年以前的中醫張漢臣就已經進行了科學實驗用來證明推拿的效果。 “我的父親早年是學中醫內科的,1959年到青醫附院小兒科組建小兒推拿室,隨后在青醫附院進行的研究與工作都與西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張漢臣的兒子、同樣也在青醫附院工作了幾十年的張榮蓀回憶其父的從醫之路時說,1961年,張漢臣醫生在青醫附院解剖教研室留美學者盧光庭教授的協助下,將小兒推拿的穴位用解剖定位,彌補了古書對少數穴位定位不清。 據田常英介紹,目前張派第三代弟子只有張瑞、魯巖、朱鈺、高學治四個,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張派小兒推拿技能,以后會繼續向有中醫基礎、愛好小兒推拿事業的志愿者傳授技能。健康時報訊 (記者 胡丹萍)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微信:2230587892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