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新聞前沿網-貴州 訊(楊通球 記者/劉鵬飛) 為使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取得實效,州委黨校駐臺江縣革一鄉駐村工作隊改變以往送錢、送物資的“輸血”幫扶模式,通過成立“聯心合作社”,將20萬幫扶資金注入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州委黨校持續跟蹤服務,教授與農民朋友“打伙”養牛的方式,探索一條“造血式”扶貧新路子。
“往年的扶貧資金一發到農戶手上,沒多久就全部被用來買酒買肉吃喝完事。幫扶單位換了一批又一批,錢和物資都沒少給,但我們的群眾依然貧困。”臺江縣革一鄉革一村村主任楊秀實說。
年年扶貧年年貧,為了使扶貧工作不再“重復昨天的故事”,州委黨校駐革一村駐村工作隊經過調研,與村兩委協商,決定改變原有的幫扶計劃,以“黨支部+合作社+公司”的模式發展肉牛養殖,讓不多的幫扶資金實現“滾雪球”,群眾得到長遠的實惠。
據了解,革一村如今把原打算分發到戶的20萬元的扶貧項目資金“捆綁”,作為“聯心養牛合作社”的啟動資金,再通過農戶入股的方式湊集到19.6萬元,黨支部則負責養殖技術和銷售等環節的服務,這就是一個以“黨支部+合作社+公司”的操作模式。而“養牛合作社”產生的經濟效益一半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用于村級黨建經費和公益事業建設,另一半則作為社員股份分紅。
10月10日,記者在革一村看到,一個標準的養殖場已經拔地而起,69戶農戶以每股2000元的方式入股到“聯心養牛合作社”,成為合作社的股東。
村主任楊秀實信心滿滿的說,合作社每個股份預計每年能產生1.2萬元的效益,合作社只需一年就能撈回本錢,集體經濟壯大后,還將依托革一村距離凱里近、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成立蔬菜合作社,三年時間有望實現全村脫貧,人均年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