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網江西7月20日南昌訊(記者 胡永紅)新建,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這里,生機勃勃、蓄勢待發,小平小道走出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這里,汽車工業城、醫藥物流基地、現代農業園的先后落戶,抒寫著產業經濟的強勢崛起;這里,已成為百姓生活的沃土、客商投資的熱土、各屆人士的福地;這里,勤勞善良的新建人民,善思善做的新建干部,敢于擔當的新建政府,揚鞭奮蹄、踏歌而行,邁出了“打造實力板塊、拼爭全國百強、建設昌西明珠”的堅定步伐。新建,發展正當時。日前,記者走進新建,與這座日新月異的縣城近距離接觸,感受新建新的氣象。 立足縣情 把脈問診 三思后行謀定發展方向 新建,一座千年古邑、現代新城,矗立在贛江之東,鄱陽湖之南。新建,獨占全市70%的旅游資源,素有“江西旅游到南昌,五彩繽紛看新建”之說。新建,交通便捷、大道如虹,水、陸、空立體網絡縱橫交錯,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點縣,昌九一體的“門戶”和“龍眼”。全縣區域面積2197平方公里,下轄18個鄉鎮、1個省級工業園區,276個行政村,總人口70萬,是個山水雋秀、生態優美、區位優越、底蘊厚重的千年古縣。如何順勢而為、借勢而發,把良好的資源轉變為發展的優勢?新建人民在苦苦摸索,各級黨委、政府也在積極探索,新一屆新建縣委班子更是在反復考量。 在把握思路中堅定思路、在認清大局中服務大局、在深入實際中結合實際。 2012年12月,縣委十二屆四次全會,解放思路、謀定全局,作出了“發揮新建優勢、發力重點項目、發揚實干作風,在新的起點上奮力打造核心增長極實力板塊”的科學部署,吹響了“半年有勢頭、一年有看頭、三年大變樣”的進軍號角。2013年8月,縣委召開打造長堎新區務虛會,在務虛中務實、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縣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緊緊圍繞省委提出的“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十六字方針,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對接紅谷灘、融入中心城、建設大昌北、打造長堎新區”的明確而清晰的發展定位,描繪了“打造實力板塊、拼爭全國百強”的宏偉藍圖。縣委十二屆六次、七次和八次全會,堅持既定思路不動搖,對“打造實力板塊、拼爭全國百強”的發展藍圖,規劃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認識在不斷深化,思路在不斷明晰。2014年6月,省委書記強衛在指導新建縣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新建縣要加快建成經濟繁榮、生態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昌西明珠”。根據這一定位和基本遵循,新建縣委書記樊三寶堅持既定發展思路,科學完整地提出了“打造實力板塊、拼爭全國百強、建設昌西明珠”的奮斗目標。至此,一個引領新建轉型跨越的發展思路在實踐探索中破繭而出、固定升華。 搶抓機遇 順勢而為 科學運作找準發展路子 2009年12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201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把南昌打造成為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重大決策部署;2013年,昌九一體化發展規劃正式出爐;2014年,南昌臨空經濟區發展規劃正式獲批……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孕育著無限的發展生機。新建,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區,南昌打造“核心增長極”的實力板塊,昌九一體化的“門戶”和“龍眼,如何搶抓機遇、順勢而為、趁勢而上? 苦干加實干再加巧干,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在“不存在”中尋找存在的條件,在“不可能”中尋求可能的途徑。 經濟發展領風騷。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慢發展都不是道理。新建縣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富民強縣的總鑰匙,堅持以園區為突破口、以項目為支撐點、以招商為主抓手,形成項目集聚,推動產業集群,拉動縣域經濟大發展。撬動園區平臺承載功能。園區是項目推進的載體、產業集聚的平臺,支持園區發展就是支持全縣發展,該縣牢牢樹立“工業強縣、園區興工”發展理念,通過園區建設的擴容升級,不斷提升平臺承載功能。長堎工業園,以“國家級標準”定位,加快西拓進程,全面實施近期40平方公里、中期60平方公里和遠期120平方公里發展規劃,力爭三年實現“百億產業集群、千億產業園區”。龍頭崗新區,按照“省市主導、縣區聯動、借勢發力、靠大引強”的思路,做好規劃編制、征地拆遷、“五通一平”,加速形成企業孵化園、科技創新園和特色產業園等“一區多園”產業格局。2014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0億元,同比增長3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4.5億元,同比增長13%。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位居全市第一,園區經濟效應明顯。拉動項目產業帶動效應。“今天的項目建設,就是明天的發展支撐”,該縣始終把狠抓項目、擴大投入作為趕超發展、綠色崛起的第一要務,建立完善了項目領導機制、調度機制、督查機制、考核機制,全縣上下呈現出“人不分你我、地不分上下、事不分份內份外、干不論一線二線,白天加班加點,晚上干過零點”全力推項目的良好局面。一批突破性、引爆性項目推進勢頭迅猛,展示了“新建效應”、“新建速度”、“新建現象”:江西五十鈴整車項目,從開工建設到試產下線,僅用了一年時間,被日方稱為“亞洲地區推進最快”;南昌龍頭崗綜合碼頭項目,將成為全省內河一次性投資最大、功能最完備的現代綜合碼頭;全國飼料生產行業單個產能規模最大企業——雙胞胎綠色飼料項目已投入生產;恒望汽車城,將打造成為中部一流、輻射全國的一站全景式汽車文化產業城;中國北車南昌軌道交通產業基地,填補我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空白,實現南昌地鐵“新建制造”;首個“國字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溪霞現代農業園,立足打造為“現代農業示范區、城鄉統籌展示區、農業技術集成區、體制機制試驗區”。汽車裝備、出版創意、能源建材、食品醫藥、商貿物流“五大百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特別是汽車裝備產業,在新建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巨大裂變,主營業務收入突破百億元。形成了支柱產業“頂天立地”、特色產業“開天辟地”、大眾產業“鋪天蓋地”的生動場面。 城鄉統籌展新顏。“對接紅谷灘、融入中心城、建設大昌北,打造長堎新區”,關鍵是做到與省市規劃一張圖、發展一盤棋、建設一條心。高起點建設長堎新區。把長堎地區定位南昌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破城關鎮的建設起點,堅持用新區的理念、新區的標準、新區的規劃,提高建設標準,推動新區面積從24平方公里拓展到50平方公里,做到與紅谷灘錯位發展、配套發展、對接發展、融城發展,全面實現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高標準推進鎮村聯動。堅持“規劃是龍頭、產業是支撐、民生是基礎、生態是保障、文化是靈魂”的原則,按照“培育中心村、提升特色村、整治自然村”要求,加快推進一批特色鎮、中心村和“五位一體”綜合示范村建設,逐步實現“農村變社區、農民變居民”的目標。高水平強化城鄉管理。按照“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諧宜居”的建設要求,堅持“軟件”、“硬件”兩手抓、兩手硬。以創建為契機,積極開展園林城、衛生城、文明城“三城同創”工作;以強化管理為抓手,扎實開展“城市管理精細年”活動,深入開展“秀美城鄉·清潔新建”活動。現在的新建,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基礎設施日益夯實,特色鎮改造再展新亮點、中心村建設初具雛形,公路建設村村通,水廠管網全覆蓋,路是越走越平坦、越走越舒坦,街是越看越好看、越看越想看,老百姓對縣城的歸屬感更強了。 民生固本奏和諧。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實發展基礎,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利民置頂”,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和“百姓點菜、政府買單”的原則,加大財力、物力、人力向民生領域傾斜力度,惠民治郡縣、穩天下、促發展。為民建城。住得穩,才能安得心。2013年4月,啟動了新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難度最大的烏沙河周邊舊城改造,一期項目完成103萬平方米的征遷工作;2014年,再次啟動二期工程,再戰百萬平米征遷任務;2015年,啟動三期工程,全力以赴完成烏沙河周邊舊城改造共230余萬平米征遷工作。與此同時,全面推進了建章建筑拆除、水源地保護、項目建設三個層面的征遷工作,形成了“大征遷”格局。2013年以來,共完成房屋征遷270多萬平方米,收儲土地13000多畝。通過征遷,全縣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更大了、勁頭更強了、自信更足了。為民辦事。知民憂,還須解民困。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新建縣在全市率先實施“民事代辦”工程,努力構建“鄉鎮—村—村組”三級為民辦事網絡(即鄉鎮建立便民惠民服務中心,村級黨組織設立為民服務站,在村組或村干部家中設立民事代辦點),做到“小事不出村組,大事不出鄉鎮”,真正實現“百姓辦事,干部跑腿”。截至目前,全縣276個行政村已有258個建立了民服務站、民事代辦點,覆蓋率達到93%,基本實現了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證照、領補貼、調矛盾、詢信息、買農資”,群眾滿意率高達98%。為民造福。造福民祉,方得民心。該縣緊緊圍繞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就學難、看病難、出行難、養老難”等焦點、熱點問題,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啟動了農村公路建設年活動、農村水環境治理、千名醫生進萬家、開展擇校熱專項整治等一系列活動,竭盡全力破難題,真正造福民祉、惠及民生。2013年以來,縣財政累計投入近50億元民生資金,用于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國民教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實現了群眾安置就業“全托底”,城鄉養老保險“全覆蓋”,醫療衛生事業“全資助”,強農惠民政策“全落實”。全縣社會大局穩,公眾安全感明顯提升,時隔18年,該縣再度榮獲全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先進縣區”。和諧新風在新建大地勁吹。 固本培元 修身致遠 清風正氣提供發展保障 “風正帆懸競中流”,經濟發展離不開黨風廉政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推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抓黨風廉政就是抓經濟建設”,這是新建上下的一個共識。縣委政府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堅持內外兼修、固本培元,在轉作風、增效能、提服務、樹形象中,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 抓好載體轉作風。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聚焦“四風”,推進作風建設,一大批“四風”突出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得到解決。縣委常委會負責的46項專項整治全部完成。深入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三問三送三為民”, 全縣5202名黨員干部,組建連心小分隊142個,結對聯系了12544名群眾,走訪農戶3100戶、解決具體問題1625個,干部作風在服務群眾工作的實踐中得到明顯轉變,實在實干、實績實效成為大家衡量工作的唯一尺碼。 把緊口子選干部。新建要發展、關鍵靠隊伍。在抓發展的同時,該縣堅持把“看實在、看現在,論實績、論實效”的“兩看兩論”作為評價和使用干部的鮮明導向,更加注重在重大重點項目、招商引資、拆遷、信訪維穩“四個一線”選拔任用培養干部。近年來,該縣共選拔抽調幾千余名干部放飛“四個一線”鍛煉,百余名干部在工作一線得到了提拔重用,在全縣廣大干部中產生了強烈反響。現在的新建,各級干部“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氛圍日益濃厚,等不起、坐不住、比工作、比干勁蔚然成風。 打牢基礎強服務。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執政基礎和活力源泉。新建縣始終把基層黨組織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創新工作機制、加強干部管理,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針對基層基礎薄弱、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該縣著手開展了后進村整頓,全縣36個后進村黨支部,全部整頓到位;全面落實村干部激勵保障和約束機制,有序推進了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在全省率先探索基層事務準入制度,村級公共事務辦理類、協助類由48項、112項分別縮減為25項、58項,真正讓基層做事有精力、服務有效率。 筑實防線倡廉潔。堅持不懈開展反腐倡廉活動,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憑專業說話,按規矩辦事,不越“雙黃線”、不碰“高壓線”、不踩“紅線”,做守紀律、講規矩的“明白人”、“責任人”、“帶頭人”。堅持源頭治腐,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的有效機制,努力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生態環境。 典型示范樹新風。在全縣廣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三有三好”活動大討論,引導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爭做有骨氣、有志氣、有豪氣的“最美新建人”,唱響“新建好聲音”:先后涌現了“中國最美鄉村醫生”陳凡經,中國好人裘德桃,江西“最美母子”熊未蓮、李文吉,江西“最美鄉村教師”柏宗材,“洪城十大最美教師”雷榮華,南昌道德模范陶琴、陶密密姐妹,最美村干部肖善洪等一批批最美人物,軍民合力抬車救人等事跡不斷涌現,形成了一股股愛心接力、能量傳遞的“新建新風”。 搶抓機遇,順勢而為,固本培元,修身致遠,新建縣結出累累碩果。2013年以來,全縣實際利用外資5.61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144.12億元;先后接待客商近3000余人次,成功簽約億元以上項目53個,投資總額達759億元。2014年,投資60億元的南昌華南城電商產業園、投資40億元的鄱陽湖農產品總部基地、投資26億元的閩發國際建材城、投資20億元的康萊特生物醫藥產業園、投資20億元的鑫潤物流園、投資15億元的廚具產業園、投資11億元的南昌快遞(電商)物流園等一批馬力十足的重大重點項目在新建大地落地生根。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5億元,同比增長10%;財政總收入32.75億元,同比增長2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78億元,同比增長9.5%。“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排名,躍居85位,成為全省四縣之一;中部百強排名,首次推進30強;全省科學發展觀綜合考評位列第一;全省科學發展綜合考評,列全省一類縣(區)第六、全市第二;連續9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等。新建拼爭全國百強底氣更足、士氣更強。 新建,這邊風景獨好。
http://www.sdjs365.com/travel/mjxz/hnjd/400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