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兩位外籍評委外,王澍、崔愷等來自兩岸三地的7位評委悉數到場。攝影:馮少文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建設傳媒網 訊 “人在哪里?是誰在用?怎么用?那么多的建筑就是一個場景,是一個空洞的場景。”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接連發問。這是第四屆中國建筑傳媒獎初評會的討論現場。 11月13日,經過8個小時的討論,第四屆中國建筑傳媒獎的入圍名單全部產生。中國當代建筑師的代表劉家琨、張永和、張雷高票入圍實踐成就大獎;曾志偉(臺灣)、莊慎、朱競翔(香港)則因持續貢獻高品質的建筑實踐,躋身青年探索獎;而林建筑、大理沙溪復興工程系列實踐等憑借各自的強勁探索特點,獲得技術探索獎和社區貢獻獎入圍資格。 中國建筑傳媒獎總監南島介紹,按照《第四屆中國建筑傳媒獎章程》,中國建筑傳媒獎對中國兩岸三地的落成建筑全面納入評獎范圍(包括外籍建筑師作品)。本屆通過申報與提名兩個渠道收到共計135個作品(人),經組委會、評委篩選,最終88個作品(人)進入初評。其中,實踐成就大獎9個、青年探索獎25個、技術探索獎22個、社區貢獻獎32個 。 初評會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舉行。除兩位外籍評委在網絡提交初評意見外,評委會主席、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香港M+博物館設計和建筑策展人陳伯康(Aric Chen),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副院長葛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副院長李翔寧,臺灣知名建筑評論家阮慶岳,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路均出席初評會。 第四屆中國建筑傳媒獎由王澍擔任評委會主席,并以王澍和陸文宇所提出的“自然建造”作為評獎的參照理念。“兩岸三地的建筑需要新的力量來推動,本身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也需要思考。”王澍說,“要做一個有比較明確的價值觀的獎,不是泛泛的建筑獎”。13日晚間,來自臺灣的阮慶岳在評選實踐成就大獎時,一直感嘆,“這次名單太強了。” 從首屆到第四屆連續擔任評委的崔愷也對此屆建筑師水平和評選意義予以了極高評價:“今年是一個新的開始,很多建筑師,包括新銳建筑師都報來了優秀作品,他們都在不同方式上,來闡釋建筑和自然的關系,或者自然的建造和方法的關系,我很有啟發。”他指出,作品是否能夠入圍不僅要看建筑本身,還要能恰當地表達中國建筑傳媒獎“自然建造”的主題。 在評選青年探索獎的過程中,評委們發現不少青年建筑師作品雖然豐富,但是同時也表現出水平起伏不定、思維混亂、手法雜亂的情況。李翔寧希望中國建筑傳媒獎,“能夠鼓勵年輕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有一個獨立的角度,能堅持自己的特有語言。” 中國建筑傳媒獎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都市報2008年發起主辦,是中國首個注重建筑的建造特點和在地特點,并以推動其國際影響力為目標的建筑獎。前三屆中國建筑傳媒獎的理念為“走向公民建筑”,強調建筑的社會性與公共性、建筑在社會生活中應起的擔當性。 第四屆中國建筑傳媒獎終評與頒獎典禮將于12月6日在深圳大劇院舉行。
劉家琨作品《西村·貝森大院》 攝影:存在建筑-建筑攝影
朱競翔作品《陽光童趣園》
香港菜園村重建(王維仁)
天津大學新校區綜合體育館(李興鋼) 第四屆中國建筑傳媒獎入圍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實踐成就大獎 :劉家琨、 張永和、張雷 青年探索獎:曾志偉(臺灣)、莊慎、朱競翔(香港) 技術探索獎:天津大學新校區綜合體育館(李興鋼)、林建筑(華黎)、新型空間結構、輕型建筑系統與可持續建造技術(朱競翔)
社區貢獻獎:香港菜園村重建(王維仁)、常德“老西門”綜合片區改造設計(曲雷、何勍)、大理沙溪復興工程系列實踐(黃印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