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鞍山新聞網 訊:2016年,“供給側改革”成為經濟社會領域最熱門的詞匯。《互聯網金融觀察》雜志4月刊帶你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對于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觀察》雜志是響應國家金融改革政策,順應國家大力倡導扶持發展“互聯網+普惠金融”的趨勢,在互聯網金融行業蓬勃發展大形勢下,由國家信息中心主辦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第一本專業期刊。以專業、客觀、公正的觀察者視角,探索、研究、發現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內在規律,引領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變革和進化,建設一個開發、包容互聯網金融媒體平臺。國內統一刊號:CN11-4098/F,國際統一刊號:ISSN1009-2781,訂閱電話86565197,訂閱網址為http://item.zazhipu.com/2009134.html 2016年也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2016年的工作重心放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上。這次會議將供給側改革這一新提法的意義,清晰地表述為“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供給側改革,往小處說,是從“讓你花錢”到“有處可花”,往大了說,是根治經濟頑癥,從“揚湯止沸”到“釜底抽薪”。這是我國在后危機時代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主動選擇,也是適應自身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什么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是,我國供給體系未能適應需求的重大變化。人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奇異的現象,比如:一方面許多商品過剩,再打折扣促銷也無人問津;而另一方面,不少人為了嬰兒奶粉、電飯煲、馬桶蓋甚至牙膏、藥品、化妝品等生活用品,不惜走出國門求購。這種供應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的狀況,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現階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主要方面則在供給側,因此必須對其作出結構性調整,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供給側改革可以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管理強調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而與之對應的需求側管理強調可以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其理論基礎來自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分析。 根據經濟學理論,供給側主要包括五大要素:勞動力、土地和土地類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在一個經濟體的起飛階段,即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前,前面三項更容易體現作用,而后兩者(即全要素生產率)則在后期起更大的作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表示,現在中國突出問題是大量資本在找什么是合適的投資對象,投資項目的邊際效應遞減已經擺在面前,因此,要更加重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互聯網金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供給側改革重點在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及要喚醒“沉睡的資金”,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 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生產和供給端入手,增加有效供給,并理順供求結構的失衡。為了創造新供給,金融業必須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放松管制,鼓勵創新,拓展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領域和空問,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和市場,推進利率均衡,從而不斷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互聯網金融恰巧可以改善供給端的小平衡,有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從供給端對金融進行了改變。過去金融高度壟斷,盡管有一些嘗試,但總體來說對于小微企業和個人的金融服務嚴重缺位,主要表現在產品缺失、價格不合理、便捷程度不高等方面,社會金融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種種因素造成的金融壓制,對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給了互聯網金融一個發展的機遇,順風而起,迅速壯大,供給端的改革使得金融產品效率更高、服務更便捷、成本更可控。 消費金融:供給側改革實踐 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強調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來增加新供給,滿足創造新消費,形成新動力。 新金融在供給側改革發揮重要作用,很直接地體現在消費金融上,消費金融在為中國中小企業提供大量信用支持的同時,消費端恰好響應了對供給方拉動。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整體信貸余額85萬億元,個人消費信貸余額15.4萬億元,同比增長18.4%,在信貸結構中占比僅為18.1%。預計未來幾年消費金融將保持20%左右的復合增長率。 業內專家表示,消費金融的發展對促進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不僅可實現金融資源的跨期配置,還可為消費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以消費金融引導消費升級,再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轉型,以供給創新創造消費需求,不僅將進一步刺激居民消費,擴大內需,更好地滿足居民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還可拉動產業轉型,將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高效高質的經濟提升,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附加值。 結語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接著7月1日就發布了“互聯網十”行動計劃。“互聯網+”行動深入各行業各領域,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指導方針,承載著“供給側改革”實現的重任。 中國的“互聯網+”行動是順勢而為,是實現產業升級進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必經之路。目前中央從需求側改革向“供給側改革”的轉變,需要我們加快“互聯網+”行動的落實,讓互聯網金融從流通領域推進到制造業領域和服務業領域,真正實現產業的升級和服務的提升。 讀懂互聯網金融,訂閱《互聯網金融觀察》雜志 訂閱熱線:400-136-7577 洞悉互聯網金融行業,關注www.ejrgc.com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