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松水寄鄉情—辛守慶國畫作品匯報展”隆重啟幕![]() 2018年9月21日上午十時三十分,“白山松水寄鄉情——辛守慶國畫作品匯報展”在吉林藝術學院美術館隆重開展。本次畫展由吉林省文聯、吉林藝術學院主辦,吉林省政協書畫院、吉林藝術學院美術館承辦,吉林省眾城電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山東大奧酒業有限公司、辛守慶美術館協辦。 畫展由吉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吉林省政協書畫院院長蔣力華主持,山東省高唐縣人大主任李丙成、吉林省撫松縣副縣長李文祥、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秦嗣德致賀詞,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支建華宣布畫展開幕。 參加開幕式的領導有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支建華,吉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吉林省政協書畫院院長蔣力華,吉林省文聯副主席孫鳳平,吉林藝術學院院長郭春方,吉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吉林省美協副主席類維順,吉林藝術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朱臣,吉林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鴻梅。中國畫馬研究會會長、原吉林省省美協主席易洪斌,原吉林省美協副主席林百石,原吉林省畫院院長譚全昌,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吉林省水彩藝委會主任肖明,吉林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李強、武殿春及吉林省眾誠電器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國文、山東省大奧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宗連、原吉林省森工集團實業有限公司孔祥龍、吉林省倪氏文化傳媒集團董事長倪明艷。 前來參加開幕式的還有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秦嗣德,深圳大學特聘教授、著名油畫家朱拙,北京瓦當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編導楊文,北京畫院王文芳工作室助教李宗原。 吉林省白山市社保局局長王敏軍,白山市文聯秘書長蘇志春,原白山市太平洋保險公司總經理司海巖,原白山市公安局副局長劉俊道,原白山市人事局副局長谷杰、郭曉春,民營企業家韓立信、張曉微、何立文。 山東省高唐縣人大主任李丙成,原山東省高唐縣人大主任劉萍,山東省高唐縣政協主席臧立邦,山東省高唐縣人大主任兼畫院院長鞏德春,山東省高唐縣人大副主任姚美運,高唐縣宣傳部副部長、文聯書記朱桂林,高唐縣人大人事代表室主任張雁雙,高唐縣李奇茂美術館館長婁玉東,李苦禪美術館、孫大石美術館副館長崔國棟。 吉林省撫松縣副縣長李文祥,撫松縣文聯主席王博文,原撫松縣工商局局長莊秀蘭,白山市、撫松縣畫家類樹奎、程顯才、徐玉剛、閆若松、王立杰等20余人。 吉林藝術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及辛守慶的親朋好友5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大廳三層樓站滿了學生和觀眾。開幕式結束后共同參觀了辛守慶的中國畫作品展。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記者溫金朋做了畫展的專訪和錄制,中央電視臺國學頻道記者孟松同時為畫展開幕式錄制并采訪了畫家易洪斌先生、秦嗣德先生及參觀的群眾。 ![]() ![]() ![]() ▼ 展品簡介 ·欣賞 這次展覽的作品有一百多幅,既有丈二巨作,又有雅致小品;既有享譽畫壇之工筆,又有直達心靈之寫意;既有山水佳作,又有花鳥逸品,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辛先生在吉林學習和工作多年,對吉林的風土人情都很熟悉和充滿著銘心刻骨的感情,吉林的的白山松水、林海參鄉是他創作的源泉,這次展出的許多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吉林地域特色,展出之目的:就是把自己多年來創作保留下來的精品,向他的第二故鄉——吉林做一次慈烏反哺式的匯報展,來表達辛先生對吉林的無比懷戀之情,來報答感謝使他難忘的人們! ![]() ![]() ![]() ▼ 藝術簡介 ![]() 辛守慶先生是苦禪大師故里——山東高唐人,受大師影響,自少兒時期即酷愛繪畫,早年畢業于吉林藝術學院,并在中央美院、北京畫院研修,先后受業于高冠華、孫恩同、李巍、王培東等先生。先后擔任吉林省撫松縣文化館美術部主任、吉林省白山市書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青島市城陽畫院名譽院長、中央電視臺書畫院特邀畫家、文化部華翰國際文化發展公司藝術總監、馬來西亞時代藝術學院客卿教授、吉林省政協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花鳥畫研究院名譽院長、當代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等。其作品多次在國家級重要展覽中獲大獎,出版個人繪畫理論專著和畫集多部,曾榮獲“中國畫壇百杰”和“德藝雙磬”藝術家榮譽稱號。 辛守慶先生是我國當代具有創作實力和有影響的著名畫家。他的繪畫作品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個人風格。他承襲傳統,注重筆墨。但又化古為新,戛戛獨造。他主張“筆墨當隨時代”,追求藝術的真善美。觀看他的畫作,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和催人向上、熱愛生活、心靈得到凈化的愉悅感。他的作品是弄筆起春風,爛漫似天成,是抒情詩,是田園交響樂,是心靈的歌唱,是精神的桃花源,是集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于一體的大化之作。 ▼ 名家評論 中國畫家辛守慶先生作品繁多,風格各異,通過對他的作品進行觀察和思考,覺得他有三個可喜之處,值得稱道。 • 他在中國畫創新的途徑上做了最佳的選擇 如今熱心于中國畫創新的人不少,但所選擇的途徑卻未必妥當。中國畫的創新要在中國畫作為整體的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而不是在不能代表傳統的局部因素的基礎上,有的甚至排斥傳統特色的重要因素,另起爐灶地搞“創新”。為了兼顧藝術探討自由和多元化發展的原則,可以允許不受畫種特色制約嘗試同時進行,但在種種創新的嘗試之中,在傳統基礎上創新的這種嘗試,并把它作為中國畫創新的最佳途徑來加以重視與提倡。他對于中國畫這一固有傳統藝術瑰寶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是由于這個緣故,人們才對中青年中國畫家寄予熱切的希望;希望他們把這個問題更好地重視并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也因此而對辛守慶這樣的中國畫家的成長與發展,感到十分難得的可喜。因為他不僅自幼酷愛中國畫,幾十年來不遺余力地刻苦學習、研究中國畫,在中國畫創新的途徑上,一往情深地做了最佳的選擇,并己取得至為可觀的成績,而且還將繼續在傳統基礎上為中國畫的創新做出貢獻。 • 他為取得創新的成就打下了基礎 堅持在傳統基礎上創新并非一定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沒有傳統基礎,光求新意不能成為有傳統特色的中國畫;不善于創新,徒有傳統功力也等于原地踏步,因此要想在傳統基礎上創新,就得在掌握傳統與探索創新兩方面都有足夠的基礎與條件方渴望有成。而這對辛守慶來說,是都具備了的。無論對中國畫傳統技法、技巧的掌握和對中國畫傳統特色的理解,以及其他有關理論知識的修養等方面看,他都己不是一般的水平。與此同時,他又在創作新意與尋求上取得了進展。他不僅勤于寫生,創作題材力求從生活中來,為探求作品內容的新意提供有利條件,而且表現形式也做了多種嘗試,包括現代西方繪畫的有益因素都適當地吸取,從而使作品既有較明顯的傳統特色,又有不同程度的新的面貌。這既是辛守慶先生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所取得的成績,同時又是今后獲取創新新成就的良好基礎。 • 較高水平的追求已初露鋒芒 融主客觀于一體和能動地表現客觀,使作品具有意境、神韻與情趣的藝術效果,這是中國畫所要求的較高層次的境界,也是中國畫創新探索的新課題。創新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在新的中國畫作品上面創造出新的意境、神韻與情趣來。這個要求雖然是較難達到的,但在辛守慶有些較好的作品,如《春上枝頭》、《秋實》、《生生不息》與《天地之間》等畫里,卻己在這方面初露鋒芒,顯示了他的發展潛力與渴望達到的美好前景。 (本文作者系《美術》雜志主編兼社長、美術評論家) (責任編輯:海諾) |